●王兆貴

近一段時間,微信短視頻中推出一道以紫菜、黑木耳為食材的新菜餚,據說是「髮菜」的替代品,這讓我想起了過去有段時間食用髮菜的見聞。

那些年,髮菜曾是餐桌上的高檔菜餚和新寵,可是沒過多久,就淡出了視線。髮菜的味道不見得多好,所以流行,是因為「髮菜」與「發財」同音,是商家為迎合消費者心理推出的,人們也多半是圖吉利慕名品嘗。

髮菜,這種生長在西北戈壁的藍藻類植物,因其形似頭髮、諧音「發財」,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華人餐桌。宴席上的「髮菜蠔豉」(諧音「發財好市」)是粵港地區年節必備,其價格一度炒至每公斤上千元,被稱為荒漠裏的「黑色黃金」。在寧夏、甘肅等產地,農民們帶着特製的鐵耙,像梳頭般梳理荒漠,只為收集這些細如髮絲的黑色植物。

瘋狂的採挖很快顯現惡果:每採集2両髮菜,就會破壞16個足球場大小的草原。國務院在2000年將髮菜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明令禁止採集銷售。這道禁令背後,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內蒙古草原因採挖髮菜退化面積達1.9億畝,直接加劇了華北沙塵暴——2000年北京遭遇的12次強沙塵中,7次塵源來自髮菜產區。髮菜退出餐桌,是因為過度採集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有關方面的明令禁止。

髮菜淡出視線給我們的啟示,無疑是一種食材消逝背後的文明反思:當傳統文化習俗與生態保護衝突時,人類該如何抉擇?在嶺南,「無髮菜不成宴」的習俗延續了百餘年,但最終,環保意識戰勝了口腹之慾,完成了飲食文化適應性演變。髮菜的沒落證明,建立在生態破壞基礎上的「吉祥文化」終將被淘汰。在寧夏博物館,陳列着採挖髮菜用的鐵耙,它不僅是農耕工具,更是生態覺醒的紀念碑。當我們在餐桌上再難尋覓那縷黑色髮絲時,或許該慶幸:消失的是一種陋習,留存的是對自然的敬畏。

其實,髮菜不是菜,也與發財無關。資料顯示,髮菜的學名叫髮狀念珠藻,因它的樣子像一團亂髮而得名。我第一次在餐桌上見識這道菜,直覺有些怪異,動筷子前還有點猶豫,好在並不難吃,也就隨俗了。

世間有許多事物,是不能望文生義的。有鑒於此,我們對網上一些傳聞,不能聽風就是雨。否則,給你看的是餡餅,誘你踩的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