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經歷多次拖延改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幾乎覆蓋全球的「對等關稅」,於美國東部時間周四(8月7日)凌晨0時01分(香港時間周四中午12時01分)正式生效。美國向各地徵收最高逾40%關稅,美國進口關稅水平隨之增至一個世紀以來最高。英國《金融時報》等傳媒分析稱,特朗普試圖透過關稅戰,重塑過去數十年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部分製造業為主的國家將首當其衝受到打擊,關稅的最終成本預計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特朗普在「對等關稅」生效前於自家社媒發文,宣稱得益於關稅,數十億美元資金將開始流入美國。他亦批評美國上訴法院正在審理案件,衡量總統宣布對他國徵收「對等關稅」是否超出權限,「這是唯一能阻止美國變得偉大的東西:一個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失敗的,激進的左翼法庭。」
均為疊加稅率 歐盟除外
美國最新的「對等關稅」稅率介乎10%至超過40%,除歐盟外,所有關稅均為疊加稅率。報道舉例稱,歐盟出口美國的芝士早前適用14.9%的關稅,「對等關稅」生效後,歐盟芝士出口關稅為劃一15%,而非疊加至近30%。與之相反,受特朗普行政命令影響,巴西出口美國的多數商品在10%「對等關稅」基礎上,還會被加徵40%額外關稅,實際稅率達50%。
特朗普還宣稱,任何被認定為從第三國轉運的商品,會被額外徵收40%關稅。經濟學家分析指出,此舉顯然是特朗普有意針對與中國貿易關係密切的國家,包括出口美國商品以製造業產品為主的老撾等,不過特朗普沒有說明如何識別轉運商品,也沒有公布執行細節。
振興美製造業算盤難打響
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萊因施分析稱,「受關稅影響,全球企業供應商會設法重組,尋求新平衡。短期來看,印度和加拿大等與美國貿易關係密切、卻被徵收高額關稅的國家,會致力尋求與美國達成新的協議。長遠而言,美國商品價格還會上漲,其影響真正浮面還需時間。」
儘管特朗普宣稱關稅能為美國政府帶來豐厚收入,但專家估計,這些所謂好處很可能被物價上漲及美企盈利縮水所抵消。美國商務部上周公布數據分析,美國包括傢俬、汽車和娛樂用品等商品,今年6月起已受關稅影響漲價。路透社追蹤全球關稅數據也顯示,目前已公布最新季度業績的美國跨國企業,預計今年盈利合共會削減約150億美元(約1,177億港元)。
《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海外企業評估認為在「對等關稅」下,海外生產商品的成本仍低於在美生產,製造業未必會如特朗普設想一樣因關稅政策回流,特朗普宣稱的「美國製造業再度繁榮」預計難以實現。

印度被額外徵25%關稅 莫迪籲民眾多買國貨
特朗普周三(8月6日)簽署行政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口俄羅斯石油」為由,對印度輸美產品額外徵收25%關稅,這意味着美國對印度總體關稅稅率將達到50%。面對美國高額關稅,印度總理莫迪呼籲國民多購買印度本土產品。
莫迪表示,印度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呼籲民眾在這個時刻更多購買並推廣印度本土產品,正是對特朗普稱印度為「死亡經濟體」的間接回應。對於未能與美國就開放印度龐大農業及乳業市場達成協議,莫迪表示即使要付出沉重代價,他也不會損害印度農民的利益,「對我們來說,農民的福祉至上。印度永遠不會在農民、乳製品行業和漁民的福祉上妥協,我知道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根據白宮周三發布的公告,特朗普稱俄政府的行為和政策,繼續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構成「異常威脅」,為應對俄烏衝突引發的國家緊急狀態,「對直接或間接進口俄石油的印度徵收額外從價關稅,是必要和合適的」。公告表示,除一些例外情況,新的關稅措施將在行政令公布21天後實施。印度外交部同日發聲明重申,美國對印度加徵關稅等行為「不公平、不正當和不合理」,印方將採取所有必要措施保護其國家利益。聲明說,印度進口俄石油基於市場因素,整體目標是為確保印度能源安全。

加國臨急抱「墨」腳吃力不討好
(特約記者 成小智 多倫多報道)加拿大周四(8月7日)開始,除《美墨加貿易協定》(CUSMA)豁免的商品外,其餘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被徵收35%關稅。為了減少對美國市場的倚賴,加拿大總理卡尼竭力拓展全球貿易網絡,包括加強與墨西哥的雙邊貿易關係。政治學者指出,加拿大一直沒有倚重墨西哥,到現在臨急才拉攏墨西哥是吃力不討好。
拉攏合作遭冷待
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早於1994年締結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並在2020年以CUSMA代替,加、墨其實早應建立穩固關係,奈何加拿大從不把墨西哥視作重要貿易夥伴,以致兩國關係長期疏離。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後發動關稅戰,加拿大才醒覺美國不是可信賴的盟國,必須加強與墨西哥的聯繫,合力抗衡美國。
不過,政經專家認為加拿大太遲改善與墨西哥的關係,並指卡尼首次外訪的國家是法國和英國而非墨西哥,顯示加拿大重歐輕墨。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政治學教授麥克唐納表示,法國和英國是加拿大的傳統盟國,但論到貿易,墨西哥就更重要。麥克唐納指出,加拿大一直不願認真接觸墨西哥,令到商討合作大多失敗。加拿大兩名部長最近拜會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爭取建立多邊聯盟,但辛鮑姆回答沒有必要,更指CUSMA已經足夠。麥克唐納表示,加拿大不易打破與墨西哥的隔膜,例如加拿大企業只看重與美國合作,懶得克服與墨西哥的語言和文化障礙。
經濟學者批評加拿大歷任政府短視,從未把墨西哥視為一個現代化、多元化的經濟體。加拿大出口發展局首席經濟學者伯格曼指出,加拿大的商品貿易中只有3%來自墨西哥,遠不及美國佔70%,足見兩國未充分發展貿易關係。加拿大對墨西哥的投資自2010年已經顯著增長,但墨西哥對加拿大的投資到2023年仍停滯在31億美元(約242億港元)。最近有消息傳出加拿大尋求墨西哥同意,建立一條繞過美國、價值達1,200億美元(約9,360億港元)的「貿易走廊」。不過有專家認為,墨西哥不會為了加拿大而貿然觸怒美國。

豐田料今年利潤損失逾740億
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警告稱,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該公司2025年的年度利潤預計損失約1.4萬億日圓(約746億港元),因此將全年營運利潤預期下調16%,降至3.2萬億日圓(約1,706億港元)。
儘管日本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進口美國的汽車關稅從27.5%降至15%,但關稅成本仍導致豐田第一季度淨利潤暴跌37%,跌至8,410億日圓(約448億港元),同時全年淨收入預計縮減44%。
豐田受美國關稅的影響較其他同業更大,美國通用汽車和福特預計損失分別為50億美元(約392億港元)和30億美元(約235億港元)。儘管面臨壓力,豐田表示憑藉供應鏈優勢和龐大利潤基礎,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今年上半年全球銷量仍增長7.4%,達到550萬輛的紀錄,主要得益於混能車型需求龐大。此外,豐田宣布將在日本愛知縣新建工廠,以維持本土產能。
儘管日美貿易協議降低了關稅稅率,但實施時間表未定,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本田等日本車企同樣受關稅打擊,其中本田季度利潤大幅下降50%。美國汽車行業團體批評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令其處於競爭劣勢,而豐田則呼籲進一步降低稅率,確保貿易環境穩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