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前日(6日)再發現3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至今合共有4宗輸入個案。新增3名患者包括一名居於鴨脷洲利東邨的79歲女子,以及一對居於青衣曉峰園的父子。食環署正進行病媒調查及繼續針對性滅蚊工作,並到患者住所及病發後曾到訪地點加強防蚊滅蚊。另據食環署最新監測,上月首星期全港多個監測點蚊患指數突破20%警戒線,其中馬灣因臨海濕熱環境,積水容器問題突出,成為需要重點防控的區域。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連同多個政府及社區代表於昨日下午到馬灣視察滅蚊工作。是次跨部門聯合行動巡視了多個關鍵蚊蟲滋生區域,包括東灣沙灘、珀麗灣住宅區及挪亞方舟景區。
居民不怕爆蚊疫:屋苑滅蚊頻繁
食環署外判人員昨早帶同滅蚊工具到該對染疫父子居住的青衣曉峰園進行滅蚊,噴灑滅蚊劑,掃走水渠的枝葉,又在渠口倒入蚊沙。有居民表示,不太擔心會出現爆發,「屋苑滅蚊工作做得好頻繁,差不多每日都有做。」曉峰園四周都有樹木包圍,鄰近是青衣自然教育徑,外判人員亦到僅一街之隔的長亨邨及附近一帶加強滅蚊。
另一名患者居住的鴨脷洲利東邨,食環署及物管公司等人員視察邨內蚊患黑點,並在巴士站附近的草叢噴滅蚊劑及加緊清理渠道;邨內亦設有滅蚊機。有居民表示,因居於較高層單位,不容易被蚊叮咬,不擔心受感染,又指屋邨四周雖有樹木再加上落雨頻繁,較多蚊,但管業處已加緊滅蚊。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昨早7時許,與民建聯南區支部團隊到場向居民派發防蚊貼及單張,宣傳防蚊訊息,同時在邨內巡視滅蚊工作,爭取盡快清除蚊患黑點。
因應馬灣蚊患指數偏高,食環署荃灣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已在該區公眾地方加強防蚊工作。食環署表示,新型捕蚊器內的生長調節劑會令幼蟲無法生長,同時亦用上可180度噴灑滅蚊藥的大型霧化器,有效噴灑高度達到30米,適合山邊作業等野外環境應用,多管齊下,防止蚊患及疫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