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昨日揭曉,今年再次有香港的科學家獲獎,是歷年46名得獎者中,第六位擁有香港背景。香港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等獨特科研優勢,為培養和吸引世界級科研人才創造卓越的環境,成就香港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與內地不斷深化科研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香港應持續做好科學普及工作,吸引青年踴躍投身科研,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更大香港力量。

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之初,便由有「無創產檢之父」之稱、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獲得「生命科學獎」。今年的「物質科學獎」,由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與另外兩位內地學者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未來科學大獎設立至今,有香港背景的科學家佔所有獲獎者逾一成,彰顯香港作為國際科研樞紐的雄厚實力和獨特優勢。

戴希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擔任研究、教學工作,之後又在內地從事科研,如今又回到香港科技大學。戴希的學術、科研生涯正是香港科研環境優越的良好體現,香港憑藉國際化的研究氛圍、世界一流的學術平台(例如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特區政府對創科的持續大力投入,令香港成為培養、吸引頂尖科研人才的沃土。此次戴希與兩位內地科學家合作而獲獎,反映香港與內地科研緊密合作成效卓著,香港科研力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前景光明。

中央一向高度重視、支持香港科研發展。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目前,香港共有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下設有3個項目類別支持及鼓勵香港和內地的大學、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加強合作;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亦陸續得到解決。中央和內地的大力支持,為香港科研提供更廣闊空間,加速香港科研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兩地科研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周也將舉辦一連串活動,除了有頒獎典禮與音樂會,也包括科技論壇、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5年度會議、科學峰會、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及公開展覽,活動亦會進行網上直播,讓公眾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香港應該藉此契機,加強科學普及,通過學校合作、媒體宣傳等方式,將獲獎科學家的故事轉化為啟蒙及激勵青年的素材,喚起他們的科學熱情,點燃他們的科學夢想;以及持續完善創科產業鏈配套,讓青年看到科研發展的廣闊前景;同時深化兩地交流,推動更多香港青年參與內地科研項目,拓寬視野,增強對國家科技發展的認同感,立下科技報國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