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煉成》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記者張帥、通訊員王嘉新報道)魯迅的世界與經典的啟示——《經典的煉成》新書發布會,日前在首都圖書館舉辦。「經典的最大品質是,可以從一百個方向進入,進而打開一個廣大的世界。而作為一位經典作家,魯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個點,都可以是無限拓展的話題。」 該書作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閻晶明在活動上對「經典」註解稱。閻晶明介紹,在這本書中,他想要對魯迅小說中那些在文學史上有地位、被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名篇進行逐篇分析,並展開專題性研究,例如魯迅小說裏面的衣着描寫、金錢描寫。而在解析的過程中,他宛如與寫作者對話,發現魯迅的寫作手法在今天也會帶給人們啟發。

本次活動由首都圖書館、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是首都圖書館「首圖講壇」和北京出版集團「大眾文化講座」的重要活動之一。活動中,閻晶明與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以及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共同圍繞《經典的煉成》,深入探討魯迅及其作品的影響、如何閱讀經典等話題,以經典為引,以文本為路,在當代生活中重訪魯迅的精神故地,與現場300名讀者共同開啟了一場穿越百年的思想對話。

「一部中篇小說,一萬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書寫」

閻晶明表示,在這本書中,他想要對魯迅小說中那些在文學史上有地位、被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名篇進行逐篇分析,並展開專題性研究,例如魯迅小說裏面的衣着描寫、金錢描寫。在解析的過程中,他宛如與寫作者對話,發現魯迅的寫作手法在今天也會帶給人們啟發。

《故鄉》作為經典篇目,在這一百年間家喻戶曉,閏土更是成為典型的文學人物。但在魯迅小說的研究中,提到《故鄉》者多,將其作為一個藝術品專門研究者還是比較少,其影響力和研究的熱度其實是不平衡的。閻晶明表示,《故鄉》不是只有文字之美與經典金句,它的故事有多重性和複雜性。故事性的敘述、雜文式的議論、散文式的抒情,魯迅把這三者在幾千字內糅合到一起,高超的技法和複合的意蘊,都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研究的課題。

對於名篇《祝福》,他從小說家寫作的視角加以分析:「魯迅寫的是祥林嫂的命運,但作為一個小說家,他並沒有從祥林嫂第一次嫁人、不同的轉場到最後的死亡這樣平鋪開來,他用了一種濃縮的方式,讓祥林嫂這一生的命運都在魯鎮這個舞台上展現出來。」他強調,改變祥林嫂命運的故事都發生在魯鎮之外,但是祥林嫂的命運交響卻完成在魯鎮,這就是小說性與戲劇性。一部中篇小說能用一萬字完成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書寫,這種濃縮與凝練的寫作手法也會帶給寫作者啟發。

「今天,傳統小說的寫作技法會帶給我們什麼」

作為經驗豐富的小說家,梁曉聲對魯迅小說中的細節描寫進行了探討。對魯迅的作品,他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關注。對於細節描寫,他聯繫自己的寫作經歷談到,「魯迅作品中人物服裝的描寫和錢的描寫,對我們寫小說的人是很有啟發的,我寫了兩千幾百萬字,很少在小說裏寫到手怎麼樣數錢,只有在《人世間》裏,因為掙錢不容易我寫到過」。

梁曉聲列舉了幾個經典案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所寫的「排出」九文大錢,又如《祝福》裏面描寫祥林嫂的眼睛「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他認為,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都是魯迅文字功底的體現,這樣的筆法上承古典小說,從前在四大名著中常常見到。在古典小說中,人物的出場,服飾的描寫往往很細緻,然而隨着小說的現代化,這種描寫逐步減少。「當代人的寫作,風景描寫少了,街道描寫少了,樣貌描寫少了,服飾描寫也少了,但是心理描寫多了一些。」對於這些變化,他指出,魯迅作品中這種傳統小說筆法的可取之處在今天仍有傳承的必要,對當代寫作亦大有裨益。

「孔乙己的長衫還在當代的青年身上嗎」

「孔乙己的長衫」在當代再次成為熱詞,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成為當代許多青年人面臨生活困境時的自嘲自比對象。閻晶明表示,長衫在魯迅筆下變成一個社會身份的符號,變成了一個人的身份和現實處境之間產生差距和錯位的標誌。對於長衫的書寫,來自民間,來自現實,但正是魯迅有着這樣的發現力與概括力。因為魯迅的筆觸是接地氣的,有生活的,因而雖是多年前的經典,卻永遠讓人感到親近。因為魯迅對普通民眾的生存境遇有深刻的感受,而雖在不同時代,孔乙己仍舊擁有生命力。

梁曉聲聯繫自己創作中刪改的經驗表示,「魯迅對寫文章有一個要求,寫後要多讀一遍,盡可能刪去那些多餘的字。《孔乙己》這篇,他幾乎做到不多一字,你刪不掉它。」這是一篇不可增刪的小說,從成文的角度可見功力。對於孔乙己的處境,梁曉聲引用陳獨秀的觀點,認為1919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經歷過的舊時代終結了,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啟,不管什麼年齡,都要和自己的從前告別,以新姿態面對新時代。他表示:「《孔乙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孔乙己是上個時代所造成的一個人物。即使他沒被打殘,即使他脫下長衫,他也不會勞動。」聯繫現今青年面臨的困境,他表示能夠理解今天的年輕人在艱苦的求學後「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的執念,但如果求職事關家人的生計,他認為,作為成年人,承擔責任是比學位學歷更為重要的、用來衡量人之為人的東西。

「經典不是你正在讀的書,是你正在重讀的書」

韓敬群將《經典的煉成》稱為「大家小書」,「小書」是說它的篇幅不大,但它是「大家」書寫使其內容高度濃縮,是研究智慧的結晶。「經典不是你正在讀的書,是你正在重讀的書。」韓敬群引述了意大利文學大師卡爾維諾對於經典的解讀表示,重讀應當是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重讀,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

閻晶明在活動上也表示,自己閱讀經典時,初讀像重讀一樣,重讀也像初讀一樣,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哪怕之前從未讀過的作品,讀來也會有熟悉的感覺,只因為生活裏的很多道理都在書裏。魯迅小說也是如此。對於何為經典,閻晶明在《經典的煉成》中也給出了貼切的自己的註解:「經典的最大品質是,可以從一百個方向進入,進而打開一個廣大的世界。而作為一位經典作家,魯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個點,都可以是無限拓展的話題。」

對於經典的閱讀方式,梁曉聲認為討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經典作品具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就在於在不斷的閱讀和討論中,可以獲取以前不曾看到的、不曾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