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條強雷雨帶前晚(4日)9時許起直撲華南沿岸,香港特區政府天文台21小時內先後發出各3次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以及兩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其中1次黑雨持續逾11小時,成為史上第二長命的黑雨。今年至今,香港已出現4次黑雨,是歷來最多黑雨的一年;降雨量也打破141年以來8月份單日最高紀錄。面對來勢洶洶的汛情,儘管特區政府總動員應對,多區仍出現馬路變激流、汽車沒頂的險情。極端天氣常態化下,多個領域的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總結香港應該從城市規劃、天文預測,以及地區應變能力三方面多管齊下部署和規劃,以提升香港的防洪、排洪能力,保障市民安全和減輕經濟損失。 (尚有相關新聞刊A2-A4)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張茗、文禮願
灣區共享氣象資料 可助港「觀天」更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禮願)暴雨來勢洶洶,香港天文台昨日清晨5時50分起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逾11時至下午5時05分才改發黃雨,其間天文台曾先後在上午9時預告黑雨最少維持至下午3時,其後改為預告最少維持至下午5時。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暴雨的不確定性大,預測極具挑戰性,能超前一兩小時預報已算叻,市民應理解暴雨警告的局限性。據悉,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早年已開展建設籌備工作,爭取透過氣象資料共享、科研創新、人才培訓等範疇,提升大灣區精細化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
梁榮武解釋,暴雨的發展極為迅速,且不同個案的暴雨特性截然不同,這令預測工作充滿挑戰。他表示:「如果能提前一兩小時準確預測暴雨的到來,已經是不錯的表現。」
他又解釋,氣流向四面八方走,可以扯起地面空氣向上升,這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機制。「當西南氣流撞到大嶼山山脈時,就會有較強的雨帶就地發展。當氣流去到大帽山、大老山、飛鵝山,亦會有就地發展的情況。」
他坦言,天文台近年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短期暴雨預測工具,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但成效如何,由於他已退休多年,不便評論。對於天文台今次一再延長黑雨生效時間,梁榮武認為,市民應理解暴雨預測的技術局限。
粵港澳未來合作監測預報
廣東氣象局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建設籌備工作早年已正式展開,香港將興建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將有助匯聚區內的優秀氣象人才,進一步推動科研合作,不僅有利於提升香港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亦將促進三地之間的緊密合作和共同發展,為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
議員建議優化通報機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每次應對極端天氣都是積累經驗的契機。多名立法會議員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在應變上已做得相當到位,但若要進一步加強應急機制,他們建議特區政府加強與內地的合作,除了利用大數據分析天氣及其影響,還可以共同研發更多機械人處理水渠堵塞及水浸等情況。
「短短8天內出現4次黑雨,這對政府來說的確是頗大考驗。」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表示,客觀來說特區政府在能力範圍內已經盡力應對。他建議進一步優化通報機制,除關愛隊成員外,還應鼓勵市民提供關於塌樹、水浸的資訊,「市民拍照後可直接發送給政府,有助縮短政府評估救援的時間。」如果政府能夠盡快知道水浸的位置,便能快速進行應變,甚至可以按最大效益評估處理先後次序。他又指,希望特區政府加強演練,萬一發生突然事件便能及時應對。
向關愛隊提供指引及培訓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加強與廣東省政府的合作,「例如透過智能設備監察和了解情況,利用大數據分析天氣及其影響,共同研發更多不同機械人處理渠道堵塞及水浸等情況。」至於動員地區力量參與應急方面,李鎮強表示,自從成立關愛隊後,他們起到實時監測的作用,「如果有渠道堵塞、大樹倒塌,特別是有山泥傾瀉的危險情況,他們可以即時上報。」他建議特區政府向關愛隊成員提供反光背心、安全帽等裝備,讓成員在安全的地方觀察,並透過電話、相機或網絡上報,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開展救援工作。
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表示:「關愛隊和區議員都積極將地區的最新情況反饋給相關部門,我們留意到水浸問題的處理,感覺比之前快了很多。」陸頌雄希望特區政府未來能夠給予關愛隊更清晰指引,「說明關愛隊什麼情況下可以出去巡視,什麼情況下可以協助處理,如果有相關支援或培訓會更好。」
城規師:應改善排洪系統 可用機械人驗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極端天氣日益頻繁,如何提升城市整體防洪與排洪能力以應對未來挑戰至為關鍵。雖然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已透過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加建蓄洪池等全方位提高各區防洪能力,但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善用科技,例如派機械人定期巡邏、超前監測渠道淤塞程度、疏通堵塞黑點,長遠必須調整市區排洪系統的設計標準,例如渠管直徑加大,以及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與舊市區加建蓄洪池,及安裝排洪系統。
博匯智庫主席兼召集人、城市設計師張量童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及加建地下蓄洪池,水浸問題已大大改善,惟他指出現時仍有局部地方出現渠道阻塞而未被察覺,因此首要加強巡查,找出隱患地點。他說:「除了透過人手巡查,亦可用機械人等高科技協助監測渠道,以及透過聲波檢視隱蔽及肉眼觀察不到的地方,安全性亦較人手檢測高。」他表示,內地已生產不同機械人,技術先進且發展成熟,相信價錢不高,特區政府可以借鑑。
張量童亦建議在北部都會區一些優先發展區,超前部署設計一套整體排洪系統,「相比以往等發展商小範圍規劃渠管,再接駁至政府公共排水渠,如果有一套策略性的排洪系統,可從整體規劃設計去提升防洪、排洪能力。」
加大渠道挖深河道建蓄洪池
昨日午夜零時至下午5時,天文台總部累積錄得358.8毫米雨量,打破141年紀錄。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卜國明指出,一般市區排洪系統的設計標準能抵禦50年一遇的降雨量,但隨着全球暖化,暴雨將更頻密出現,有關設計標準未必能負荷,建議提升設計標準,「例如將渠道設計得更大容量、挖深河道,令排洪能力更好。」他亦建議在北部都會區設計一些低窪公園,在暴雨時作蓄洪用途,暴雨過後再排走雨水。至於已經建成的市區地帶,可物色公園等空間加建蓄洪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