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榮指,消費者不但追求高性價比和品質,也重視體驗消費。 資料圖片

本港零售業正面臨結構性挑戰,消費外流、租金壓力與市場轉型交織,如何突圍成為關鍵課題。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港人北上潮加劇本地消費持續外流,其中單計7月26日的周末就有近40萬人次港人北上,衝擊餐飲與服務業,連鎖品牌倒閉潮背後,高昂租金仍是致命傷,不過危機中亦蘊藏轉機,他舉例指如商舖租金回落創造重新布局空間,外勞政策放寬緩解人力短缺,相信業界可在新形勢下找到轉機,如把握「零售娛樂(retailtainment)」趨勢。

「我們觀察到,零售業正呈現由單純購物轉型為零售娛樂的趨勢,消費者不但追求高性價比、高品質的商品,也追求個性、重視體驗消費,才能感到物有所值。」盧金榮建議,零售商可以積極發展IP經濟,為本地零售注入新活力。透過打造原創文化品牌、聯乘人氣角色、結合主題體驗與數碼科技,IP不僅能提升商品附加值,更能引發情感共鳴,吸引年輕人與旅遊人流。

借鑑內地及日韓等成功經驗,香港完全具備創造屬於自己的IP文化圈的潛力。結合政策支援與業界創意,相信IP經濟可成為振興零售、推動「文化+經濟」融合的新引擎。

應加速數字轉型

盧金榮續指,香港零售業亦應加速數字轉型,尤其中小型零售商數字化步伐仍然較為滯後,但隨着愈來愈多市民習慣網上購物,建議零售商盡快發展電商業務,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還能做好用戶數據分析,從客戶的購買歷史和瀏覽行為等數據,掌握他們的消費習慣、喜好和需求,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提高消費者忠誠度。

盛事經濟策略漸見成效

另外,政府的「盛事經濟」策略漸見成效,上半年盛事吸引約84萬旅客參與,為香港帶來33億元的消費額及18億元的經濟增加值,對零售業形成一定的支撐。盧金榮相信,隨着下半年香港繼續舉辦多項文體旅盛事,包括與大灣區城市合辦全運會、廠商會主辦的「工展會」等,在吸引市民留港消費的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旅客來港。廠商會認為,只要業界靈活應對、擁抱變革,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及服務體驗,對本港零售業發展持審慎樂觀。

給香港傳統零售商的建議

1.提升數字化水平:加速線上渠道的建構與優化,利用數字工具改善商品管理、顧客服務和行銷策略。

2.轉型升級:結合本地市場特色,融入新零售概念,創新銷售模式,提升使用者體驗。

3.引進數字化營運:優化門市管理、庫存控制和供應鏈管理,實現智能化、數據驅動的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