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康告訴記者,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雕像有特殊含意,當年,小孩、婦女、知識分子等組成游擊隊共同抗日。
●黃俊康指若遇上日本兵來搜捕,游擊隊可以從窗口後山跑到紅花嶺。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羅雨中、羅汝澄和羅歐鋒三家合攝於1960年代。

在香港抗戰史中,沙頭角南涌的羅氏家族被譽為「香港抗日第一家」,他們家族有一段以生命守護家國的真實歷史。羅氏家族11位成員參與抗戰,從游擊戰士、交通員、情報員到後勤支援,無一不是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的脊樑。抗戰勝利至今,這個家族在香港過去80年的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故事, 更是一門忠烈的家國傳奇,應永載香港抗日戰爭史冊。為了讓下一代銘記歷史,羅家後人已將大屋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新一代值得去紀念館看一看,重溫香港抗戰英雄的足跡,從先輩的英勇事跡中汲取力量、振奮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所長。●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焯羚

這一天羅許月的兒子黃俊康館長放下手上工作,風塵僕僕趕到沙頭角為傳媒解說,讓更多人了解將羅家大屋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意義和價值。「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是中國人第一次打贏外敵的戰爭,值得紀念 !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算累也願意做。」黃俊康真誠地說。

「香港有今天的和平和繁榮是無數前輩先烈用鮮血、生命和超乎想像的艱苦鬥爭所爭取回來的。我有責任將這些抗日前輩的故事告訴香港市民,特別是香港年輕人。」作為「香港抗日第一家」後人的黃俊康自覺地擔負起傳承歷史、弘揚和平的使命。

修建抗戰紀念館對英雄敬拜

「羅氏大屋是巴拿馬華僑羅奕輝家族的祖屋,羅家後人經過商量,一致決定將羅家大屋捐贈出來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我成為項目統籌執行人,由籌組費用修建大屋到資料分類布置,我親自處理,過程很艱苦,共花了2,600萬港幣,古物諮詢委員會資助了200萬,其他錢是我的朋友和村民捐贈,總共花了5年時間做好,真的少點情懷和毅力都做不到。」黃俊康說。

「1941年10月9 日起,羅氏家大屋是抗日游擊隊進入香港落腳的第一站,之後是情報員接頭和開秘密會議之地,附近是南涌、鹿頸、烏蛟騰村虎口下的秘密據點,很有歷史價值。同時香港在日軍侵略時期發生了那麼多慘烈的事,這些重要歷史之前一直被忽視,實不應該。如果香港人對香港歷史都不認識是可悲的,我要發掘歷史資料和傳播開去。也是對參與抗日的英勇前輩,包括我的父母、舅父 、姨媽盡孝和敬拜!」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開了快 3年,效果如何?

「反應不錯,近十萬人曾來參觀。始終紀念館地處較偏僻,否則人流更多,目前以團隊預約為主。許多朋友來參觀完都對我講,來看一圈比讀一本書和聽我講一百次更清楚,更易入腦。希望多些人來了解這段歷史。」黃俊康面帶滿足的笑容說道。

想更多人來參觀是否需要政府在交通上加以配合?黃俊康覺得目前很難要求政府做太多,在上水火車站有巴士小巴可到,將來落實打造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發展會更好些。

「我們的史料是還原歷史真實情況,沒有刻意包裝,很多資料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老戰士口述。在80年代,他們退休後自行組織起來,透過憶述及資料搜集組成,我是按照他們講的內容加圖片來分類布置。亦因為搞抗日紀念館,我自己對那段歷史也了解更多,感受更深。」

「我們要傳遞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有宏觀思維才能站得高走得遠。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分析判斷,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看事情的視野會高些。希望香港年輕人來看看,學習先烈的奮鬥精神,多一些社會責任擔當,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所長,這正是當今青年所缺。人失去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身處再優厚環境也終將一事無成。」

毋忘歷史 珍惜和平締造和平

問黃俊康,日軍侵華時期以殘酷手段對待中國人,做出許多罪行,家仇國恨如何化解?香港有些人喜歡去日本旅遊,形容為「返鄉下」,他聽到會反感嗎?會否覺得傷害了先烈?

「我覺得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要向前看,當年日本是軍國主義統治,日軍對中國人、亞洲人犯下滔天罪行,做出許多令人髮指的行為,是不能接受。但戰後日本實施和平憲法,日本人自己也在二戰爭中損失慘重,吃了2 個原子彈,死傷幾十萬人,帶給他們很多後遺症,相信不希望再有戰爭發生。日本年輕人變得平和、有禮貌;日本地方乾淨、食品品質好,港人喜歡去日本旅行是自然的事。重要的是大家都要珍惜和平、締造和平!永遠不要再有戰爭,打仗雙方也有損害,希望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大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黃俊康的回應豁達大度。

傳承愛國家愛民族的家風

80年來羅氏家族如何傳承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父輩的影響對後人做人處事方面體現在什麼地方?「我就自小聽父輩們講他們抗日的故事,愛國是感性認知,他們冒生命危險營救大批舉足輕重的文化人,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文脈,後來這批人對建設新中國貢獻很大。這種敬佩永留心中。」

「母親羅許月曾講一個稱號『鐵沙梨』的小交通員的故事,游擊隊有一次被100多名日軍包圍,當時十四五歲的『鐵沙梨』負傷後連滾帶爬幾個小時,想方設法把情報送到大隊部,其他部隊得以安全轉移。媽媽就是告訴我要學『鐵沙梨』這種頑強的精神。『鐵沙梨』如何來?原來有一種沙梨樹,每棵沙梨樹上總有幾顆長不大的、咬不爛的就叫鐵沙梨。父母為磨煉我吃苦的堅毅,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碗筷便要自己洗;冬天也睡硬板床,七十年代在深圳龍崗下鄉插隊,每天都要下地勞作,35度的氣溫一曬就是十幾個小時。」

時下年輕人對有國才有家的觀念不夠強,羅氏家族的年輕一代又是如何培養愛國愛鄉的價值觀?

「我這一輩就聽父母講他們經歷的故事,了解民族大義的重要。我曾問幾個舅父,他們都是受英式教育,屬於知識分子,家境不錯,生活舒適,本來打算出外做生意,為何要去做游擊隊?不怕隨時會無命?長輩說,因為日本侵華,眼見國土被佔,同胞受苦,很難受,特別是發生南京大屠殺事件後他們極度憤怒,民族情大爆發,於是他們11人前仆後繼投身到抗日行列中。至於我們下一代,沒有親身經歷自然沒有切身感受,但我們家族在家人拜祭祖先、家庭聚會時都會講些歷史故事教育他們,我會帶兒孫看抗日電影,將相關歷史書給他們看,現在有了抗戰紀念館後,就更方便傳承抗日精神。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不單只是讓社會大眾了解歷史,也是我們家族的精神家園。」黃俊康從未敢忘記自身肩負的責任,要繼承愛國家風。

目前黃俊康仍奔忙於社團、企業一線。他十餘歲做知青下鄉,及後做管理、辦企業、搞建設,數十年來都未曾停止勞碌。他坦言:「目前還未退休,需要賺錢,搞抗日精神傳承亦都要錢,打算再過一段日子退休,然後專心搞紀念館的事,會花多些精力做多些抗戰資料搜集,並和其他抗戰博物館聯繫交流合作,例如互換展品或者複製一些具代表性文物,豐富紀念館的展品等。」

史料顯示沙頭角區多條村的民眾冒生命危險勇敢支援抗日,實在可稱香港的抗戰基地,政府是否應該修建更多的設施,打造一條紅色旅遊線路?

「我們2024年6月曾提交研究報告。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我相信9月份會有好消息公布,暫時我不方便講太多。」黃俊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