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在現今陸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海洋資源就如同一個寶庫一樣等待發掘。有些國家空有海域,沒有科技的賦能,只能望洋興嘆!中國不僅擁有着廣闊的海域面積及漫長的海岸線,也有世界領先的海洋科技,正在打造出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香港文匯報今起推出中國藍色經濟新版圖系列,從海洋科技、海洋漁業及海洋生物醫藥三個方面,向讀者展示中國海洋科技躍進步伐及產業發展最新版圖。
中國海洋科技近年發展勢頭迅猛,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連續多年實現全球第一。中國擁有着廣闊的海岸線,海上風電場也圍繞海岸線而建,從山東到江蘇,從浙江到福建,從廣東到廣西……勾勒成一道世界上最壯觀的「風景線」。香港文匯報記者分別採訪了廣西和廣東的海上風電場及海上風電運維員,從壯闊的海上能源森林到不辭辛勞的電網守護者,見證着中國海洋科技與清潔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徵兵、方俊明 廣西、廣東報道
7月某個颱風抵達前,廣西防城港碼頭,新灣洲運維1號船正解纜啟航,目的地是20海里外的防城港海上風電項目基地。運維船上,廣西廣投北部灣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安全總監孟慶偉說,「颱風對我們,是禮物,也是考卷。」颱風期間風機經常滿載運行,他此行正是為檢查海上風機設備是否落實好既定的安全保障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3小時的顛簸後抵達防城港海上風電項目基地,俯瞰由83台風機組成的風電場,就像是一片巨大的「海上能源森林」。作為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防城港A場址工程的83台風電機組年發電量可達20.57億千瓦時,可滿足約200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同行的工程建設與技術管理部副主任沙欣宇說,「去年『摩羯』17級,浪高10米,風機釘在海底一樣沒有任何影響。」這得益於風機採用三樁嵌岩導管架作為基礎,深深扎進100米的海底,確保了在惡劣海況下的穩定性。
作為內地無人值守風電場,「5G+衛星+Wi-Fi」多模通信系統正將實時數據傳回岸基,憑藉海上升壓站配置的智能巡檢機器人,風電場運維效率可提升40%。
「馭風者」搏擊風浪護電網
雖然風電場日常可以「無人值守」,但仍需要例行運維。位於廣東的海上風電運維員們日復一日地與「風浪」進行着較量,劉興漢便是當中一員。
他直言,「海上風電運維的嚴苛『考驗』在於海上作業窗口期短。」為保證海上風電運維員的安全,海事部門對巡檢「窗口期」有嚴格的規定,不僅風浪要小於1.5米,還要風速小於10.8米/秒才能出海作業。抵達風機後,運維員需要升至超過100米高的風機頂部開展高空作業。
運維員不僅要和海況賽跑,還要了解所有風機的狀態,譬如基於風機運行參數,鎖定維護優先級——哪台機組優先「問診」,哪個部位亟待「手術」。任務部署跑在風浪前頭,爭取每一次出擊都是對時機的精準把握。
如今,南澳勒門海上風電場所處的汕頭海域上,過百台海上風機向海列隊、迎風轉動,不斷將海風轉化為綠色能源。而放眼整個廣東,海上風電產業亦駛入快車道,截至今年6月底,廣東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1,251萬千瓦,居全國第一。這些年,從傳統的電網守護者到搏擊風浪的「馭風者」,劉興漢們見證着中國海洋科技與清潔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
廣西防城港風機數據
▶單個風機8.5兆瓦,風機轉動一圈可發電17千瓦時,可令電車跑百公里。
▶廣西防城港83台風機日均發電量119萬千瓦時,颱風期最高日發電逾450萬千瓦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