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第二季香港經濟加快增長,由第一季的增長3%加快至增長3.1%,經濟回暖勢頭延續至7月份。標普全球昨公布,7月份香港特區採購經理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由6月的47.8,升至7月的49.2,儘管仍然低於50的盛衰分界線,但這顯示香港營商環境有改善,倒退幅度已縮減至期內最小。

下半年金融業有望維持較好表現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學家Usamah Bhatti指出,7月的投入成本在原材料價格攀升的助燃下,躍登4個月高位,成本壓力未有減退,不過企業為刺激銷情,維持售價不變。企業對未來一年前景有擔憂,它們表示本地和全球經濟走弱,對需求和產出的後續發展不利,至於貿易壁壘的門檻加高,則形成了另一道潛在衝擊,但整體悲觀情緒比上月淡化。

星展香港經濟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謝家曦則預計,受惠於息口回落,下半年金融業有望維持較好表現,本港整體經濟表現將會改善。惟他提醒,零售及消費仍未恢復,同時樓市亦受累貨尾量多,加上貿易戰隱憂未除,預料未來PMI表現仍會較為反覆,將繼續在49至51之間徘徊。

貿易戰隱憂未除 新增訂單量減

標普調查指出,7月PMI指數維持於50以下,主因在於新增訂單量持續萎縮。隨着本土和全球經濟走弱,影響了內外銷情,故整體訂單量連續6個月縮減。因此,企業在7月減產,其緊縮速度較上月放緩,偏於溫和,走勢與整體新訂單一致。另外,產能壓力紓緩也降低了企業增聘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就業人數自5月以來首次下滑。此外,由於生產需求下降,所以7月的採購規模縮小,而且跌幅明顯;至於經營活動緊縮,則令採購庫存連續兩月增加。

至於價格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第三季初的整體投入成本持續上漲,由於員工成本6個月以來首次下降,因此投入成本升幅主要來自顯著攀升的採購價格。另外,對於生產前景,該行表示香港私營企業在7月依然強烈看淡,受訪公司特別提到貿易壁壘加劇、競爭白熱化、全球經濟疲弱等因素,均對業務增長不利,不過整體的悲觀情緒已較6月淡化,也是3月以來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