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君度
中國漢字書法傳承千年,歷代帝王與文人皆珍視之,好書法被奉為珍寶、學習範本,由此形成評判標準。以王羲之為首的眾多書法大家之作,歷經歲月沉澱,成為公認的經典。反對醜書,根源在於其背離了傳統書法的核心價值。
王羲之書法之妙,不僅在於技法精湛,更在於確立了貫穿書法史正脈的美學典範與精神內核。其法度完備,對前人法則深刻繼承,如「備精諸體」,於嚴謹法度上深入鑽研。同時,在法度中求變,蘭亭序裏「之」字多變而合筆法,結構似欹反正,顏真卿、蘇軾等大家也皆以精妙法度為依託,追求形神兼備。
更深層次,王羲之書法蘊含中和雅正之氣與超逸脫俗。唐太宗讚其「盡善盡美」,孫過庭稱「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體現儒家「溫柔敦厚」審美理想。其雅逸還在於筆墨間的魏晉風度與高潔人格修養,如袁昂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黃庭堅評蘇軾書有學問文章之氣。趙孟頫、米芾等書家雖風格各異,但皆根植於深厚傳統功力與審美品位。書法自誕生起便承載文明與文化傳承重任,歷代書家多為飽學之士,其作品實現形式與內容、技藝與心性、藝術與文化的完美統一。如《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不僅是書法傑作,更具深刻文化內涵。反觀醜書,要害在於視覺形式粗陋怪異,且背離書法文化本質。它們割裂書法與文字內容、文化修養、高尚情操的聯繫,將書寫淪為形式遊戲或低俗宣洩工具,與傳統書法的嚴謹法度和文化內涵背道而馳。
反對醜書並非抵制創新,真正的創新源於對傳統精髓的深刻理解與敬畏,是「守正」基礎上的「出新」。如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是對法度熟稔後的超然;傅山「寧拙毋巧」等主張,是對矯飾之風的反撥,內核仍是對傳統功力的堅守。
當下一些醜書拋棄法度、蔑視傳統,以醜怪為創新,不僅動搖書法審美標準,更侵蝕民族文化審美基因與文化自信。若任其發展,將使書法失去文化高度與精神深度,危及傳統文化根基。因此,反對醜書,弘揚以王羲之等為代表的書法正脈,捍衛民族文化命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十年前,醜書之風在內地盛行,我在《南方日報》撰文《醜書是背離傳統的病態書法》反對醜書,今天,我仍要堅持反對醜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