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對於首次有公司因違反本地招聘的輸入勞工規定而被勞工處施加行政制裁,社會各界均認同勞工處做法,認為能以儆效尤,起到一定阻嚇作用,惟普遍認為罰則過輕,建議延長招聘外勞的禁制期,同時將企業董事納入黑名單,防止通過更換公司名稱規避監管。有工會指出,經常收到涉及假招聘的投訴,促請特區政府進一步嚴厲打擊濫用輸入勞工計劃,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常收到工人投訴指部分僱主聲稱缺人,卻在招聘時設置過高門檻,「例如基層職位卻要求具大學學歷或英語能力,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嚴重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機會。」

他認為這次罰則太輕,建議把違規企業參與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禁制期延長至兩年,並將企業董事納入黑名單。整體而言,他認為應針對特定行業設立外勞比例上限,例如不超過10%,或個別行業失業率超過4%或5%時暫停輸入外勞。

勞聯讚勞工處公開違規企業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表示,部分僱主以年齡等不合理理由拒絕本地應徵者,製造本地請人難的假象,以符合申請輸入外勞的配額。他讚揚勞工處公開違規企業的做法,並應將類似制裁擴展至建築及航空兩個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

他同時促請勞工處加強巡查,要求企業詳細交代本地招聘期間,有多少人應徵,以及拒絕聘用的理由,「每宗個案都應深入調查,而非僅貼出招聘廣告卻在四周後聲稱『招不到人』便申請輸入外勞。」

立法會議員陸頌雄直言,今次事件屬典型假招聘案例,但相信只是濫用外勞計劃的冰山一角,要求政府制定更有阻嚇力的懲罰措施。他續說,現時招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情況相當普遍,現行指引亦只適用於遣散情況,存在灰色地帶,建議政府完善指引以堵塞漏洞。

民建聯:起一定阻嚇作用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現行輸入外勞制度存在漏洞,假招聘現象損害本地勞工權益,政府是次公開違規企業名稱,展現執法決心,相信能起到一定阻嚇作用。

他建議對屢犯的企業加重罰則,如施以罰款甚至取消其輸入外勞配額的處分。同時,他促請政府定期檢視參與計劃僱主所聘用的外勞與本地勞工比例,且需確保以相同性質的職位作為計算基準,防止僱主利用不同職位充數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