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處昨日公布首宗因違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本地招聘規定而被實施行政制裁個案,有關公司被處方拒絕就計劃申請輸入勞工一年。這次行政制裁體現特區政府在妥善解決本港勞工人手不足問題的同時,致力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確保輸入勞工政策不被濫用,不違計劃初衷,以達至本地優先、輸入為輔的效果。
勞工處昨日宣布對一間清潔服務公司實施行政制裁,指其早前在優化計劃下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時,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求職者,違反本地招聘規定,因此拒絕處理該公司由今年7月31日起一年內的輸入勞工申請,同時中止處理其已提交的申請。
勞工處這次的制裁行動展現出嚴格的態度和果敢的執行力,不僅維護了本地勞工的就業權益,也確保了優化計劃的公平性和嚴肅性,向業界及僱主傳遞明確信號:任何企圖蒙混過關、濫用計劃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懲處。正如勞工處發言人昨日指出,經優化計劃申請輸入勞工的僱主,必須嚴格遵守優化計劃的規定,包括優先聘用合適的本地勞工。
自優化計劃推出以來,特區政府已相繼推出多項加強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措施,防止計劃被濫用。勞工處在今年6月亦實施數項新措施,包括在優化計劃專題網頁新增網上投訴表格,方便本地僱員就僱主涉嫌違反優化計劃的規定作出投訴;除特殊情況外,僱主在6個月內不得重複申請;以及會特別巡查僱主是否遵守全職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2:1的人手比例,並對違規者實施行政制裁。根據勞工處數字,今年首5個月透過熱線共收到38宗具名投訴,在6月首兩個星期更接獲22宗投訴。
這些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努力和措施值得肯定,特區政府未來須持續堅定加強執行,確保優化計劃不被濫用。勞工處應加強巡查和嚴格審視申請情況,深入調查每宗申請背後請不到或不聘用本地勞工的原因,以防止僱主設置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的過高門檻,或以年齡等不合理理由拒絕本地應徵者,杜絕「走過場」式招聘及「假招聘」。此外,可考慮將公開違規企業的做法延伸至「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 — 航空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以確保不同行業的本地勞工都能夠優先獲得聘用。
對於屢次違規或情節嚴重的僱主,應該考慮加重處罰,例如罰款、延長制裁期限,設立黑名單制度,甚至考慮援引適用的法律提出控告,加強阻嚇作用,從根本上遏制濫用行為。
除了執法監管,特區政府還需加強對僱主的教育,明確傳達計劃的正確使用方式。僱主應清楚認識到,輸入外勞僅是補充人手的輔助措施,而非全面替代本地勞工。特區政府還可通過行業協會、商會等平台,定期舉辦說明會、發布指引,幫助僱主理解並遵守規定。同時,鼓勵本地僱員和市民積極參與監督,更有效壓縮違規行為的空間,有助計劃不偏不倚實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