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亞在東三省(東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炮兵科同學錄上的紀念照片。
●高興亞的孫子高偉東在刻有爺爺名字的烈士紀念碑前。
●1931年10月22日《世界日報》上刊載的署名「陸大高興亞」的檄文。
●1936年5月,由巴黎救國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抗日烈士傳》中對高興亞的介紹。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山河破碎,廣袤的東北大地迅速淪陷。此時,正在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任職的東北軍軍官高興亞,親眼目睹了日軍的侵略暴行。家國遭難,滿目瘡痍,深深刺痛了出身當時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的他,「就在當時,爺爺以陸大畢業生的個人身份,在《世界日報》發表了一篇檄文,在痛心回顧舊中國被壓迫歷史的同時,也發出了保家衛國的吶喊。」

高興亞的孫子高偉東每每提及此,總是難掩激動,「文章像火種,點燃了許多同胞的抗爭心。字字句句,都是他對中華民族的赤誠愛國心,是警醒國人持久抗戰、不忘國恥的血性吶喊!」這聲吶喊,也是高興亞行動的號角——此後他毅然棄官從戎,扛起抗日義勇軍的大旗,在白山黑水間英勇殺敵,直至血戰犧牲。●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實習記者 何思熳 遼寧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遼寧傳真

高興亞出生於遼寧省法庫縣的一個中醫世家,年輕時家境優渥,受過良好的教育,曾是遠近聞名的文人墨客。

棄官爵厚祿 投入抗日救國

「那時候,爺爺已經是東北軍的現役軍官,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東北陸軍講武堂和陸軍大學的雙料高材生。」通過對爺爺生平的研究和梳理,高偉東腦海中爺爺棄官爵厚祿、全身投入抗日救國的形象逐漸清晰。加入義勇軍後的高興亞,先後轉戰遼西、遼南戰鬥數百次,成為日寇聞風喪膽的一員「猛將」。

「抗日勿要五分鐘熱血,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是爺爺在這篇《國難中的意見》檄文中表達的最核心的觀點。」高偉東逐句研究,力求追尋爺爺當年的所思所想。當時,《世界日報》是一份關注軍事、政治的綜合性報章,由創辦人、著名報人成舍我主筆的評論備受關注。「爺爺的文章就刊登在10月22日的第二版頭條位置。」深入研究爺爺的個人經歷和此後的抗日經歷,高偉東更能明白這篇檄文的良苦用心。「值得深思的是,爺爺當時已有公職在身,但卻僅僅以畢業生的身份來發表,特別是又在九一八事變僅一個月後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我想,這篇檄文的用意非同尋常。」

在檄文中,高興亞毫不諱言地直接批判了「不抵抗政策」的軟弱,「我政府鼻息求憐,以不抵抗為尊重公約之制裁,聽其處理,除此項提出公布,為眼前之工作,餘者未聞有一毫動員準備,竟已嚴束民眾,不生枝節,為息事寧人,為極沉重之解說。」以筆為槍,高興亞的吶喊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共鳴,「苟欲恢復此損失之膏血,尤不可以以日計之,欲雪此奇恥,亦必以相當之赤血,願國人切永誌不忘,勿為五分鐘之熱忱,事過即不關痛癢也。」

以謀略勇敢 為日寇所畏

在發出抗日主張的同時,高興亞還從軍事備戰的角度系統提出了動員、交通、財政、軍政、後勤、制空權、制海權等七個方面的準備。「令參謀本部,急速提出總動員之計劃,統計作戰國軍之編成,為使用於主戰方面,及支戰方面戰略上之運用。」「按全國鐵路網,為輸送補給上動員計劃之準備。」「須着意制海權之掌握,防空之布置,皆動員中之要務也。」高偉東將這篇《國難中的意見》從網上下載下來並且進行了仔細的翻譯。「爺爺強調要迅速提出總動員計劃,按照全國鐵路網的情況輸送部隊和補給物資,制海權和布置防空也同樣重要。」

九一八事變後,高興亞加入了遼寧救國軍,被任命為旅長。1933年的6月至8月,高興亞配合4個旅,消滅日軍80餘人,其中還打死了一名日軍上尉。高偉東珍藏的資料上詳細記載着戰役中的各項數據:「繳獲日軍山炮一門,子彈兩箱,步槍20餘支,機關槍一挺。」

高興亞與抗日名將鄧鐵梅部緊密配合,相繼收復了盤山、台安、遼中、湯崗子等縣鎮。據《東北抗日烈士傳》記載:「九一八事變後, 遼東(即遼寧)抗日義軍,除鄧鐵梅所部外,尚有齊占久所部之遼東救國軍,而齊部旅長高興亞尤以謀略勇敢為日寇所畏。」

血戰六晝夜 犧牲時36歲

1933年11月,時任東北抗日義勇軍遼寧救國軍旅長的高興亞率部駐紮於安東(今丹東)鳳城縣西長山裕。1934年3月,為與鄧鐵梅部會合,部隊由根據地東移,此舉引起了日偽軍的警覺。

1934年4月1日,正當高興亞集合部隊準備行動之際,漢奸告密。日寇調集重兵,包括于芷山部一個旅、山炮一連、由安東增援的野炮一營、日軍四個中隊以及偽軍于琛征部,總計兩萬餘日偽軍,向高興亞所部發起猛攻,即著名的中奎寺血戰。

戰鬥於當日打響。漢奸于芷山、于琛征指揮的日偽軍,企圖在遼東三角地帶一舉殲滅遼寧救國軍。救國軍被迫退守中奎寺,日偽軍緊追不捨。危急關頭,旅長高興亞不顧個人安危,登高觀察敵情,迅速發現敵軍薄弱環節。他旋即率數百名敢死隊員,與敵人展開慘烈的白刃戰,為全軍殺開一條血路。救國軍將士一邊頑強阻擊追兵,一邊沿着這條用鮮血開闢的通道奮力突圍。

經過六晝夜的殊死鏖戰,部隊終於成功突圍。然而,在4月7日清晨的激戰中,高興亞旅長與團長毛長山、連長高慶餘、孫振書及147名士兵壯烈犧牲。高興亞犧牲時,年僅36歲。

1934年5月28日出版的《申報》援引日方報道稱:「自進佔東北後,義勇軍之軍官督戰若高某之勇烈者實不多見。」《東北抗日烈士傳》亦記載,戰鬥結束後,「日偽軍對於高烈士尚贊服不已,謂『自與義軍作戰以來,義軍督戰如高某之勇烈者,蓋尚未多覯』。」

烈士檔案

高興亞,字震東。1922年考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四期炮兵科;1924年任東三省陸軍第三軍補充旅炮兵營上尉副官;1925年調任東三省陸軍軍士教導隊炮兵連連長;1926年後歷任奉軍陸軍第三四方面軍獨立炮兵營營長、隊長、參謀長等職;1931年被派往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任職。

九一八事變後,加入遼寧救國軍並任旅長,率部先後轉戰於遼西、遼南、遼東、遼吉邊,同日偽軍大小戰鬥達數百次。1934年,犧牲在中奎寺血戰中。2020年9月,高興亞入選國家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2023年7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追認、授予高興亞為革命烈士。

【話你知】東北抗日義勇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東北各族人民、東北軍、警察部隊中部分愛國官兵面對日本侵略,紛紛揭竿而起,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這些隊伍通常被人們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義勇軍最早興起於遼寧省。首當其衝遭受日本侵略之害的遼寧人民,為了保衛家鄉、保衛國土,最先奮起鬥爭。東北義勇軍興起之後,猶如燎原之火,不斷發展壯大。凡日軍鐵蹄所到的地方,就有民眾抗日的武裝出現。其組織不一,名號繁多,但目的一致,即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驅逐日軍出東北。●來源: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學術研究《東北抗日義勇軍研究述評》、《東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