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紀念坊。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接受兩岸記者採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姚進 芷江報道)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飛抵芷江,交出侵華日軍兵力分布圖,簽署了投降備忘錄。作為日本投降重大歷史事件見證地,芷江以勝利之城享譽中外。8月3日至4日,「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採訪團抵達芷江侗族自治縣參觀受降舊址以及飛虎隊紀念館。

芷江是個人口僅30萬出頭的邊陲小城,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沅水上游的㵲水河畔,因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千古一誦「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是一座著名的湘西山水邊城。全縣區域總面積2,099平方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警示後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七里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出芷江。」芷江受降紀念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被譽為「中國凱旋門」,是全球六座凱旋門之一,歷經風雨近八十載,在陽光下巍然屹立。

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介紹,受降紀念坊為三門四柱牌坊式建築,建成於1946年2月,正南北向,青磚砌就,水泥粉刷,整個造型如同一個「血」字,寓意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是3,500萬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警示後人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此外,坐落於芷江機場東邊的飛虎隊紀念館,是目前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陳納德及其所率領的飛虎隊援華抗戰的專題性紀念館。由飛虎隊紀念館、空軍作戰指揮塔舊址和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舊址三棟建築體構成。

紀念館所在地正是當年飛虎隊戰鬥機起飛的地方。求救血符、飛虎隊員使用過的飛行氧氣面罩、煤油爐、手電筒……館內陳設的一件件舊物,無不記錄着陳納德及其所率領的空軍飛虎隊援華抗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