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睿超指出,AI給遊戲產業帶來的變化,正從生產端向體驗端延伸。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敖然指出,遊戲經濟的漣漪效應正不斷擴散,展現出前所未有活力。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借助AI技術,內地遊戲開發效率大為提升,遊戲體驗有更多可能。 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攝

隨着國家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戰略,內地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是大勢所趨。值得留意的是,過去被視為娛樂產業分支的遊戲產業,在深度擁抱人工智能後已晉升為國產尖端科技「訓練場」和「孵化器」。遊戲中數字交互引擎等技術能力,已越來越多應用於工業可視化、建築信息模型、影視製作等多元領域;遊戲的人機協作模式,為打造陪伴型智能體、數字人和機器人奠定了技術基礎。人工智能+遊戲正為中國創新發展帶來加速動能。●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在上海近日舉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上,多位業界人士表示,AI已成為遊戲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面對高成本、長周期、創意同質化的行業瓶頸,最新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工具通過文本、圖像、視頻、3D等多模態生成,已實現遊戲開發效率顯著提升。

從開發到體驗 AI重構遊戲生態

騰訊互娛副總裁、總編輯余睿超在ChinaJoy上表示,AI給遊戲產業帶來的變化,正從生產端向體驗端延伸。比如,騰訊「混元」大模型推出了遊戲視覺生成平台,相當於給設計師提供了一整套AI工具包,將效率提升數十倍;上個月上線遊戲創作全鏈路AI解決方案,聚焦骨骼綁定、動畫製作等遊戲開發痛點,解放美術師們的雙手和時間。

騰訊對AI技術在遊戲體驗端的探索,較多的落地在智能NPC(遊戲開發者預先設定,且不受玩家操控的虛擬角色)。余睿超舉例,《和平精英》將數字代言人吉莉接入DeepSeek大模型,能結合玩家動態給出個性化的反饋。近日又塑造了AI隊友,具有長期記憶能力,能夠像真人一樣陪伴聊天,也能聽懂並執行玩家的戰鬥指令。「這類探索,本質上是交互底層邏輯的革新,並有望逐步向動態劇情演進,帶來『千人千面』的遊戲體驗。」他相信,未來當AI真正吃透「人的需求」,體驗端的變革將不再是零散的功能創新,而是對整個遊戲生態的重構。

「AIGC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遊戲行業注入新動能,其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成為提升研發效率、驅動內容創新的關鍵力量。」盛趣遊戲美術中心負責人、藝術委員會執行主席林蕤看好AI在遊戲行業的應用前景。

國產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以近2,000萬份銷量與頂尖3A畫質驚艷全球,但背後高昂的研發成本折射出傳統遊戲開發模式的痛點。其開發者盛趣遊戲團隊,在遊戲開發中,借助AIGC(生成式AI)工具完成局部復刻,全程僅投入1名3D藝術家、1位場景設計師及半個技術支持人力,直接反映出AIGC在精簡人力、提升效率上的潛力。目前,其AIGC技術應用已覆蓋2D設計、3D建模、動畫製作、字體生成、數字人開發、視頻創作、企業知識庫搭建、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形成全鏈條賦能格局。

AI藉遊戲+ 連接千行百業

遊戲產業亦成為尖端科技「孵化器」。余睿超表示,騰訊很早就將遊戲視為AI的重要訓練場。比如,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的中國圍棋國家隊訓練專用AI「絕藝」,是從圍棋對弈中誕生;多智能體協作型AI「絕悟」基於《王者榮耀》訓練;騰訊搭建的「開悟」平台連續6年舉辦AI系列賽事,今年的公開賽攜手宇樹科技共同打造具身智能運動控制的全新賽道。「從『絕藝』到『絕悟』,再到『開悟』,見證了騰訊AI從專用到通用的進階之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這道門才剛剛打開,相信遊戲與AI的深度融合,將激發更大的新質動能。」

去年,一位經醫生診斷患有輕度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症前期)的退休阿姨,加入了「騰訊腦力鍛煉」的探索性臨床試驗。她通過詩詞、廚藝等生活化場景的認知訓練,有效改善了受損的認知能力。基於醫學科學以及遊戲化設計的輔助,98%受試者完成了全部訓練並收穫了良好效果。今年5月,這款軟件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

遊戲產業經濟價值正外溢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觀察到,遊戲產業正向更多外部領域釋放外溢價值,AI浪潮下「遊戲+」連接起了千行百業。「遊戲經濟的漣漪效應正不斷擴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韌性,從『玩遊戲』到『創造經濟價值』,遊戲產業的進化,本質上是一場經濟形態的革新,隨着遊戲產業在數字經濟、文化傳播、科技創新等多元領域的價值日益凸顯,其戰略地位不斷上升。」

數讀中國遊戲產業

●遊戲用戶規模近6.79億,同比增長0.72%

●遊戲市場銷售收入1,6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08%

●自研遊戲內地市場銷售收入1,404.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29%

●自研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95.01億美元,同比增長11.07%

●電子競技產業收入127.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

註:2025年1至6月

數據來源: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