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施政報告將於9月發表,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上午到元朗出席施政報告第二場地區諮詢會,聚焦「拚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建未來」兩大主題,約12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參加。政府至今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收到超過5,500份意見書,按年增約一成。李家超會後提到,香港正處於不可逆轉的經濟轉型期,各行各業在轉型進程中會有不同步伐,但形容轉型會帶來進步,是打贏競爭對手的唯一出路,也是令香港經濟更強大的必經之路,政府會制定積極政策創造機遇,亦會支援面對壓力的企業,照顧整體勞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早於6月16日展開,政府至今舉辦了超過40場諮詢會。昨日在元朗公立中學舉行的地區諮詢會,歷時兩小時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李家超和司局長聽取市民發表意見,涵蓋議題廣泛,包括土地房屋、交通運輸、創新科技、金融發展、文化體育、教育、青年、扶貧助弱、醫療服務和社會福利等。第二部分是小組討論,出席市民獲分為四組,分別圍繞「拚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建未來」兩個主題,與李家超及司局長進行深入交流。李家超輪流與每個小組的市民交流和討論,聽取意見。
李家超表示,香港雖面對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但機遇大於挑戰,又提到香港過往經歷多次經濟轉型,由大笪地賣大光燈可以賣到成為百萬富翁,到商場林立而大光燈式微;從打字機轉型到電腦時代;由BB機(傳呼機)到每人都有手提電話……轉型會帶來進步,轉型路上有人跑得更快,但有人需要扶住一起走。
收意見書逾5500份 年增一成
「在經濟轉型期中,因應行業更替,一些勞工亦需要轉工,會影響整體就業情況。」李家超表示,政府會在不同環節用較精準的方法處理,「我們會秉持着一個原則,既照顧不同行業的需要,亦照顧整體勞工的問題。」
「香港人有韌力、有方法,加上國家對香港的全力支持和愛護,只要我們求進求變,我們就能夠戰勝對手,發展得更好,生活有更好保障。」他強調,政府會繼續制定積極政策,創造更多發展機遇、開拓新市場,亦會支援面對壓力的企業,令整體經濟發展得更好。
政府已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還透過不同途徑接收市民意見,目前共收到超過5,500份意見書,較去年同期多約10%。李家超分享三點體會:
建北都區引入新方法新用料
第一,市民普遍認同本屆政府主動改革,處理多年的「老大難」問題,亦有不少市民樂見香港在很多國際評級方面不斷上升,認為是最客觀的成績表;
第二,制訂政策要宏觀、微觀兼備。宏觀方面,要發展經濟,但要以微觀政策改善民生。這點使他更重視在制訂政策時要照顧細節,權衡利弊,更要多做解說,令市民感覺到政策帶來的正面效益,令他們覺得有認同感和獲得感。
第三,社會重視北部都會區發展,支持他提出要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這個發展新引擎,應該以破格思維,只要安全又有效益,任何地方的建造方法和用料都可以採用,要引入新理念、新辦法,提速提效發展。
李家超昨日回應市民意見時亦提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是重中之重,政府會大力推動在北都區引入創科、生命科技等高端及含金量高的產業。同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面,他提到要推動總部經濟,令更多公司來港設地區總部。
特首即場回覆市民建議
多位市民希望推廣數碼應用
●李家超:數據過河很重要,涉及到北都區發展,北都區可以引進不同地方的高端科技到港,再「走出去」,政府在河套區會有創新做法。
有市民關注屯門西填海發展,亦有市民呼籲政府改善東涌和將軍澳的交通
●李家超:發展重要,但居民的生活、日常配套都重要,政府制訂政策時會重視基建特別是交通配套。
有市民關注香港人才引入
●李家超:香港經濟競爭力在過去兩年升級,大政策方向是對的,但在細節方面要做得更好,在吸引外國、內地公司來港方面會繼續努力。
有市民認為,精準扶貧的錢要到位
●李家超:精準扶貧理念與施政理念「以結果為目標」同樣重要,以往重視有津貼讓大家申請,但是否落到地呢?建議先找最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確保資源最到位,我們不只是給錢,而是要這些錢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