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出席第二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強調特區政府致力強化地區治理,令政策落地,與市民對接,以前可能需時兩星期才可完成處理的事故,現在已縮短至兩三天,雖然未達到他的最終目標,但整體已有進步。回顧本屆特區政府履任三年以來,「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與「做成事、做實事」的施政新風,令各部門施政更落到實處,應急反應更為迅速。特區政府進一步優化細節,更有效整合、動員地區力量,共同合作使社區治理更臻完善,更好服務市民。
施政報告公眾諮詢至今已開展了一個多月。李家超表示,個半月來特區政府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另外收到逾5,500份意見書,比去年同期多約一成。他回應市民提問時指出:「我做政策將『大動脈』盡量打開,血液流暢得最好,但落到地區就是『微絲血管』,微絲血管很多不同問題,就要靠地區治理告訴我們」。
本屆特區政府構建多重機制應對民生問題,包括增設「全政府動員」級別及進行演練,又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在惡劣天氣中進行跨部門協調。在近年數次颱風和暴雨天氣之中,特區政府有效組織部門、協調港鐵等公營機構,疏導交通、疏通渠道、擺放擋水板等,令市民安然渡過狂風暴雨,獲得輿論點讚。
特區政府推動社區治理改革的成績有目共睹,未來應再接再厲,持續優化落實細節,打通政策落實的「任督二脈」,提升市民歸屬感,增強幸福感。
一方面,特區政府需要擴展現時跨部門協作機制,包括把「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負責範圍擴展至更多緊急事故,例如大型停電、交通意外、火災、通訊網絡失靈等,創設更多緊急事故協調模式,在更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盡可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以及維持社會基本運作。
另方面是更好凝聚社區治理力量。正如李家超在諮詢會上強調,特區政府要和民間力量「work together」,由地區人士反映問題,與政府共同努力解決。特區政府近年重塑區議會、成立地區關愛隊,又加強地區「三會」與區議會的聯繫協作,正好組成打通施政「微絲血管」、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力量。不久前發生的土瓜灣益豐大廈和觀塘仁安大廈的停電事故中,當區民政事務處及區議會、關愛隊就組織了各種物資和人手,向居民提供支援。
社區治理千頭萬緒,與市民利益息息相關,不能單靠政府部門解決。特區政府應善用區議會、關愛隊支援作用,讓社區力量扮演社區治理的好幫手,留意各種隱患,積極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由特區政府迅速介入跟進,攜手達成「惠民生、添幸福」的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