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不再只為追捧偶像,對於加入黃牛黨的粉絲而言,更是一門「生意」。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黃牛黨內做臥底期間,發現「黃牛群」猶如滾雪球,持續吸納泛圈層人士加入。其中不少黃牛成員本身就是追星「鐵粉」,入群既能搶到心儀的門票又能賺取佣金,其中一名身為中學生的上線向記者表示,上課期間仍會安排下線領票,加入黃牛黨短短數月已可月賺千元;更招募其他粉絲當「搶手」、自建門票銷售網。

香港文匯報記者深入黃牛黨裏,發現整個團隊分工清晰及有系統性,團隊會互相轉發票務資料、分享搶票攻略及應對粉絲查詢的話術,甚至有專人負責培訓新成員,傳授如何於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進行內容引流、建立可信形象、吸引潛在買家等技巧。

常郵寄交貨 交收找下線代理

隨着粉絲基數增加,部分資深上線更擁有穩定的「老客戶」或下線,不愁無人接貨。在交易流程方面,黃牛普遍採取郵寄方式交票,若有粉絲要求面對面交收,則會安排身處香港或澳門的成員進行交付。只有當門票乏人問津,才會到演唱會現場兜售。

香港中學生葶葶(化名)過去為了搶得心儀偶像的演唱會門票,不時幫襯黃牛黨。最終,為方便獲票,她決定親自「下場」,於今年5月加入黃牛團隊,正式踏入票務世界。她表示,黃牛黨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自己可以在閒暇時間回覆客戶消息,有時向上線搶票的時間與上課重疊,她會請下線成員代為操作。

除了親自參與向上線搶票,葶葶亦會主動招募下線協助搶票,每張門票可賺取數百至上千元佣金。葶葶招攬的下線多為追星族,這些粉絲原曾向她購票,雙方因而加為微信好友。其後,葶葶會在朋友圈發出招募訊息,例如:「長期招搶手,沒搶到就當練手速,搶到就掙錢。多積累經驗,自己看演出搶票也更有把握。」部分有意賺取外快的粉絲見短訊後便會聯絡葶葶,成為其下線。為提升群組活躍度,葶葶亦會不時發放小額紅包,以激勵更多下線參與搶票。

稱票源來自主辦方內鬼

不少所謂「票務代理」的下線認為自身角色僅是協助推動門票銷售,並非哄抬價格牟利。初入行時,葶葶需主動在社交平台引流,例如於Instagram、Threads等發布售票資訊,惟經常遭網民攻擊、被罵「黃牛」。相比之下,內地平台如小紅書對黃牛活動的容忍度較高,反而成為她的主要宣傳渠道。葶葶認為,自己所售門票多來自主辦方內部或下線,票源正規絕無假票,價格亦按二級市場水平定價,並非高價炒賣,與傳統黃牛有別。

黃牛利潤浮動頗大,視乎個人粉絲基數及銷售能力。葶葶目前每月收入約千元左右,若積極推銷,收入可顯著提高。她透露,有黃牛成員的微信賬戶添加逾千名追星粉絲,每月轉售門票收入可高達約7,000元。「有人自從當上黃牛後無須再向家人索取生活費,也有打工仔做黃牛,收入比辛辛苦苦上班還多得多。」葶葶說。

另一位同屬該票務團隊的黃牛小池(化名)是內地高校學生。她因追星認識黃牛,進而加入團隊做代理。由於主力售賣的偶像團體人氣高、粉絲消費力強,售票利潤較其他演唱會為高,小池在3個月內已累積約7,000元收入。

而記者在黃牛黨做臥底期間,因缺乏下線基礎及宣傳技巧,最終毫無斬獲。由此可見,要在黃牛市場中突圍而出,並非輕而易舉,除需積極經營社交賬號,更講求與粉絲之間的信任與黏性。 團隊中亦有數名黃牛與記者情況相似,銷售表現欠佳。黃牛上線就會安慰稱,大不了就無錢賺,但都可以寓工作於追星,搶到偶像門票,無須被黃牛黨「劏」。或許正因這類說辭,令不少追星族心動由買家轉為黃牛行列,成為這條灰色產業鏈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