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的蓬勃發展,遠程手術成為未來醫療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歐國威及其團隊遂積極建立「手術機械人聯網」,成功打破醫生和病人的地域限制,其目標是利用聯網系統把不同手術機械人聯繫起來,讓身處不同地方的醫生為病人開刀。
增醫療效率 保障手術安全
香港醫療體系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醫生,而香港很多公立醫院面對的問題是醫生流失,歐國威指出,醫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學習與成長機會,而針對這一挑戰,團隊提出了機械人聯網的構想,將每間醫院的手術機械人連接至互聯網,形成資源共享的平台,類似於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這一平台將為醫生提供靈活便捷的培訓與手術協作機會。
歐國威表示,以香港為例,若東區、南區、北區和大嶼山的醫院手術機械人實現聯網,「假設今日趙醫生在沙田威爾斯醫院可以即時與香港大嶼山醫院的醫生進行協作,甚至在年輕醫生遇到操作困難時,他能實時接管操作或提供指導,就可顯著提高醫療效率,保障手術安全。」他又舉例說:「又或者做完大嶼山醫院的手術,可以透過線上處理東區醫院的手術,節省中間的路程時間。」
可隨時練習「無限補鐘」
另外,機械人聯網還可提供全年無休的訓練機會,為醫生技能提升帶來革命性改變。歐國威形容,培訓像學車一樣,獲得駕照後還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熟練,而醫生也需要通過重複操作來增強技術水平。傳統的醫生培訓受限於時間和地點,年輕醫生需請假去接受培訓,例如一年可能僅有兩三次的課程,而通過機械人聯網,醫生可隨時隨地進行操作練習,有效利用醫院夜間閒置的手術室資源,「醫生可在夜晚等空閒時間登入系統,利用機械人與動物實驗室連接進行『無限補鐘』。」
趙偉仁近期與多名五年級醫科生到訪英國倫敦,參觀倫敦帝國學院的兩所機械人研究中心,趙偉仁更親自在倫敦操作由中大研發的手術機械人控制台,遙控位於香港科學園的手術機械人,示範了橫跨9,600公里的遙距模擬手術。
聯網指導無須親自到場
趙偉仁表示,機械人聯網技術對醫生而言最重要是培訓以及增進外科醫生的新技術。以往開展創新手術,醫生看完便需要自己回去摸索,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機械人聯網的技術則讓醫生結束受訓後,可以在導師的陪同下繼續練習。資深醫生亦可透過聯網指導,無須親自到場。
遠程手術技術的另一大亮點在於促進全球醫療資源共享,過去某些國家或地區因缺乏專家或技術,手術的開展受到限制,而通過聯網技術,全球專家可隨時參與指導,無需親自飛抵現場。例如針對新型手術的培訓,過去可能需要外國專家親臨指導,時間也較難安排,但若借助遠程技術,專家可在幾周內協助多場手術,直至當地醫生完全掌握相關技術,那就方便很多。●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