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日前提出修訂資助大學學額申請門檻,要求人才計劃下的來港人士,其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方能獲資助學費入讀大學。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形容,有關修訂溫和、合理,相信本地八間大學有能力「超收」不獲學費資助的學生。她又強調措施符合基本法,不擔心會引來司法覆核等挑戰,暫時亦看不到再有收緊居港年期的需要。

蔡若蓮指出,是次修訂沒有改動受養子女作為本地生的定義,亦設有兩年過渡期,讓有計劃送子女來港的父母有足夠時間做準備。即使無法符合條件,受養子女亦可以非資助方式入讀本地院校,相信措施對人才家庭影響不大。

申請大學聯招的受養學生人數,由2020/21學年的200人增至2024/25學年的1,048人。蔡若蓮表示修訂後,這類學生將以「超收」的形式入讀八大,不佔本地生及非本地生的學額,而局方未有為「超收」設限,相信本地八間大學有能力應付,擇優而取。

設過渡期 料對人才計劃影響小

被問到相關受養人數若再增加,當局會否考慮再收緊申請要求。蔡若蓮強調會留意此類學生的數目增長,暫時看不到有調整需要,她又強調特區政府一直希望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港,「(條件)太苛刻就不符合政府吸引人才的目標」,而兩年居港年期屬合理要求。

蔡若蓮又表示,已於修訂前諮詢律政司意見,不擔心會引來司法覆核等挑戰,又指不同計劃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即使是學資處的不同資助計劃,亦有不同的申請資格,強調做法完全符合法例。

「北都大學城」重視產業 冀院校融入

另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並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蔡若蓮表示,北部都會區內除了設有新田科技城之外,也有商貿區和文化區,因此大學城不單只着重創科發展,而是會為當區不同產業的發展作相應分工,希望大學可融入板塊,在社區發揮積極作用。

她又提到,大學城可以很方便地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產生協同效應,能為大學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