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國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匯聚全球多元人才,更肩負着連接國家與全球的橋樑角色。在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策略下,香港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作用,推動國際人才集聚高地建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近日出席立法會前廳交流會時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接近50萬宗申請,當中近33萬宗已獲批准,已有近22萬人才及其家人抵港,遠超3年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他還指出,特區政府正全面檢討便利海外科技人才到香港進行研發工作的計劃,包括研究進一步簡化申請程序、適度優化簽證條件及工作限制等,更積極游說目標頂尖人才來港發展,並為獲邀人士提供具吸引力的個人化便利安排。這些措施可望吸引及支援世界各地人才來港發展,特區政府也應加強推廣宣傳,說好香港人才故事。無獨有偶,立法會近日亦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區域協作,完善灣區人才標準,促進人才流動。
銜接規則機制促進資格互認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人才培養、交流及專業服務方面,取得不少實質的進展。例如,粵港兩地政府在2024年1月簽署了《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了「粵港人才合作協調機制」,目標正是要吸引環球人才進駐灣區發展。自2003年起不斷優化的CEPA協議,也促進了兩地專業服務的互聯互通。這些進展值得肯定,但我們亦需正視區域內至今存在的制度差異與專業資格互認障礙等問題。
要促進區域人才流動,首要任務是完善「灣區人才標準」。香港的專業服務界,特別是工程界,一直積極把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在2018年,筆者聯同謝偉銓議員致函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議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內地建設的限制,獲得正面回覆並同意利用CEPA機制落實。經修訂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已由2020年6月起實施,讓香港專業界別以更優惠的待遇開拓內地市場。及後,發展局公布通過備案方式,讓香港的專業人士和企業直接地在大灣區內提供服務,這些成果得來不易。然而,粵港澳三地在政治、經濟制度及監管體制上存在差異,無疑增加了人才要素跨境流通和專業資格互認的難度。香港應主動與內地及澳門加強協作,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建立三地互認、與國際接軌的灣區人才標準。
筆者樂見這方面在近年已取得了兩個標誌性成果,就是「職稱」評審和「一試多證」計劃。「職稱」是內地獨有的專業資格評價制度,經過本港發展局與廣東省人社廳的努力,成功建立了適用於香港工程專才的職稱評審機制。在今年1月,首批超過200位香港工程師通過評審,取得內地相應職稱資格,標誌着兩地專業職稱銜接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及,粵港澳三地正合作訂立建造技術工人的「一試多證」安排,讓技術人員在任何一地考試合格,便可同時獲發三地證書,有助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
推動資格認證常態化制度化
展望未來,特區政府應順勢而行,促成更多專業領域如教育、醫療、金融、環境保護等推行專業互認安排,並與中央部門協調,將職稱評價與專業認證常態化、制度化。同時,特區政府應更積極地協助本港各專業學會加強與內地同行的交流合作。專業學會最了解行業的標準和需求,是推動專業資格互認的最佳平台。筆者以議員法案形式提出的《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條例草案》在2024年10月30日獲立法會通過,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本港環保專業人士的地位和公信力,以便與內地及海外的專業組織進行資格互認。期望特區政府能支持更多專業團體,循此方向發展,不斷完善灣區人才標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