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管局:已提醒前線加強監察有發燒關節痛等症狀患者 袁國勇料不會成風土病
香港出現5年來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患者為居於觀塘的12歲男童。他上周三(7月30日)由佛山回港後,翌日即出現發燒、皮疹及輕微關節痛的病徵,前往私家醫生求診後轉介至聯合醫院治理,目前情況穩定。特區政府食環署已展開病源調查及進行防蚊工作(見另稿)。香港醫管局表示,公立醫院已有一系列措施應對,會採取「早發現、早檢測、早治療」策略,同時已備有足夠退燒及相關藥物治療病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感染基孔肯亞熱普遍病情不嚴重,又相信病毒在香港未有落地生根,不會成為風土病,巿民無須擔心,現時最重要的是做好防蚊滅蚊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該名男童與父母居於觀塘安達邨,上月17日至30日期間與母親到佛山順德區旅遊,其間進行戶外活動並被蚊叮咬,上月30日經福田口岸返港,翌日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的病徵,後向觀塘一名私家醫生求診。醫生向衞生署呈報個案,病人前日(1日)轉介到聯合醫院急症室,其血液樣本經核酸檢測呈陽性,屬確診個案。
患者已退燒正接受醫學監察
男童現已退燒,關節痛亦已消退,但仍有皮疹。男童同行母親與沒有前往佛山的同住家人暫時未有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特區政府已通報廣東省衞生當局跟進調查。
歐家榮表示,近月數據顯示蚊患上升,加上天氣炎熱,不排除在香港有局部傳播,風險屬中至高水平,惟基孔肯雅熱為蚊傳疾病,不會人傳人,而病毒會在蚊身上潛伏約9日才再傳播,市民無須太擔心,只要做好防止蚊滋生和被蚊叮咬的措施,即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見表)。
醫院管理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陳文俊表示,大部分基孔肯雅熱個案均屬於輕微,患者都可自行痊癒,出現併發症甚至死亡的個案極少,但高危人士包括長者有機會長期關節痛。全港七個醫院聯網都會預留病房給確診患者,患者會留院6日,觀察病情及留在無蚊環境,之後可以出院。
公立醫院已備一系列措施應對
醫管局發言人補充,醫管局傳染病及緊急應變中央委員會早前已召開特別會議,討論特別措施及風險評估。公立醫院已有一系列措施應對,會採取「早發現、早檢測、早治療」策略,提醒急症室及門診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加強監察有發燒、嚴重關節痛等相關症狀的病人,嚴格執行病人篩查機制,包括病人外遊紀錄、曾否到訪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以及曾否被蚊子叮咬,以便及早識別懷疑個案,並盡快安排將病人樣本送往衞生防護中心化驗,以盡早確定病人是否受感染,若病人確診,會盡快提供合適治療。
醫管局會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溝通密切監察情況,有需要時隨時調動更多病床及人手照顧患者,同時備有足夠退燒及相關藥物治療病人。
被問及疫苗問題時,歐家榮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熱有兩款疫苗,均比較新,世衞組織正在檢視其安全數據和有效性。兩款疫苗未在香港註冊,署方會密切留意世衞的報告,視乎有否需要引入香港。
他呼籲醫生若發現病人有相關病徵,要詢問病人旅遊史,倘發現有懷疑個案,應盡快轉介公立醫院檢測,而市民回港後出現病徵要求診並告知旅遊史,不要自行服藥。
袁國勇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香港出現輸入基孔肯雅熱病例屬預料之內,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個案。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低於季節性流感,但有可能持續關節發炎可以維持,「有時超過三年甚至很多年都可以,長遠會否造成關節退化,都是值得關心的地方。」同時,長者或年幼兒童,尤其長期病患可以出現嚴重併發症,倘出現本地傳播導致大爆發,政府可考慮引入有關疫苗,為高風險人士尤其長期病患者接種,但目前未有此需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