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入夏以來,重慶連續發布高溫預警,主城區氣溫多次突破40℃。面對持續炙烤,重慶市人防辦聯合軌道交通部門,免費開放40處人防工程納涼點,並在具備條件的146個軌道站點均開放納涼區。香港文匯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些納涼點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清涼地」,更成為承載城市溫情的獨特空間。
戰時庇護所 今成避暑地
重慶防空洞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抗戰時期,當時逾1,600個防空洞為市民提供防空避難,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2002年,重慶率先將閒置防空洞改造為納涼點,經過23年發展,納涼點年均服務量超百萬,累計服務市民超2,500萬人次。
中午12時,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渝北區大龍山的人防工程納涼點看到,這座7月起開放的防空洞內溫度適宜,與室外形成鮮明對比。洞內設施齊全,配備座椅、開水桶、紙杯及防暑藥品。市民或在休息區小憩,或圍坐打牌、聊天。
在附近經營門窗生意的李剛正在整理賬目,他表示:「午後生意較少,這裏環境舒適,提供茶水。最近一周,我都在此處理工作事務,下午五點回家。」實測顯示,室外40℃高溫時,洞內溫度僅26℃。
「社區通知我們可以來此避暑。」沙坪壩區光榮坡社區的周阿姨和老伴每日都來納涼。她算了一筆賬:「在此避暑每月可節省近200元電費。」鄰居陸大爺補充道:「這裏空氣流通,大家聊天休息,比在家吹空調巴適(重慶話:舒服)。」
地鐵站納涼 享「文化空間」
走進軌道交通環線奧體中心站的兒童納涼區,600平方米的空間彷彿一座微型文化樂園。閱讀教育區以柔和的暖黃色燈光籠罩,書架呈波浪形排列,陳列着百餘冊圖書:既有《長江文明密碼》《山城民俗故事》等本土主題繪本,也有《揭秘太空》《昆蟲圖鑒》等科普讀物。幾個孩子圍坐小桌旁,翻動着書頁,沉浸在「閱」山城的奇妙旅程裏。
今年13歲的楊璟天每日都帶着暑假作業來到地鐵站學習:「這裏比商場安靜,比圖書館近,我一上午可以做完兩套試卷。」寫作業寫累了,他便去閱讀書架上拿幾本書靜靜地看:「我希望閱讀區可以再增加一點讀物。」面對香港文匯報記者的鏡頭,他真誠地說。
一旁的互動遊戲區則充滿了歡聲笑語。「紅蘿蔔蹲,紅蘿蔔蹲,紅蘿蔔蹲完白蘿蔔蹲!」稚嫩的童聲響起,家長和孩子們正玩着經典的「蘿蔔蹲」遊戲,笑聲和口令聲交織,親子間的歡樂互動讓空氣都變得活潑起來。
為保障軌道交通正常運營,各站點納涼區均設在非通行區域。涂山地鐵站值班站長涂曉寒介紹,站內167平方米的納涼區配備座椅、電視和綠植,日均接待大量市民。「從早8點到晚10點,主要以周邊社區老人為主,也有年輕人前來體驗。」
對於網絡上的爭議,香港文匯報記者隨機採訪顯示,多數乘客支持地鐵納涼。江北區居民唐女士表示:「希望納涼市民能保持安靜,文明避暑。」重慶軌道交通負責人介紹,目前納涼區會有工作人員定時巡查,及時勸阻不文明行為。「比如在地鐵站內拉吊床、帶充氣床睡覺等都是不允許的,發現不文明行為會立刻勸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