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就港交所公布優化新股市場定價等新機制,民建聯昨表示,有關措施將有利於滿足全球不同行業和不同規模發行人需求,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助企業靈活進行資本管理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仲尼認為,新的改革措施建議,可讓發行人,尤其是超大市值公司無須持續維持上市時所訂的25%最低公眾持股量門檻,便利公司在上市後有更大靈活性去進行更佳的資本管理,包括提升公司每股價值的股份回購或收購等交易,因此是合適的。但他亦指,為了避免剝奪股東退場機會,而且發行人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其公眾持股量也具很大挑戰性,因此,建議當局研究應否改變現行一旦公眾持股量低於15%的上市公司須被停牌的做法。

立法會議員黃俊碩亦表示,由於其他海外主要證券交易所採納的持續公眾持股量等規定和上市要求多較香港寬鬆,他相信這兩項措施將有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間主要上市集資地點的吸引力,從而有助吸引更多海外優質企業來港作新股上市或第二上市。

現時新股分配機制已沿用30年

至於新股上市回撥機制的改革,有關機制設立於1998年,距今已經有近30年歷史,目前的新股發行 / IPO集資規模,已較1990年代後期 (即回補機制面世時) 高出5至10倍,而市場亦已經由散戶投資者佔超過一半市場份額,逐漸演變為現時由機構投資者主導市場交易。與此同時,與其他國際交易所(包括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相比,香港是唯一設有強制回補機制的市場。

因此,民建聯認為,市場改革以配合香港股票市場長遠發展是刻不容緩,新框架兼顧發行人靈活性與投資者參與公平性,避免此前機制下單方面傾斜配售導致的流動性失衡問題;靈活的份額分配將可以適應科技初創、傳統巨頭等不同企業需求,尤其利好中概股回歸及海外企業尋求亞太地區的跨境融資。民建聯期望新框架落實以後,將可以繼續鞏固香港作為區內IPO市場首選地的優勢,並配合香港「產業升級轉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