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湃豐 時事評論員 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
香港正處於人口結構劇變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十字路口。政府統計處最新預測顯示,2046年香港人口將增至819萬,但65歲以上長者佔比將攀升至36%,形成沉重的「倒金字塔」結構。與此同時,香港生育率持續低於人口替代水平。人工智能、機械自動化等新科技廣泛應用,亦造成產業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的改變。
銜接生育獎勵 分階段補貼
香港近年推出的人才與生育政策雖初見成效,卻暴露出三大結構性矛盾。一是人才引進與產業需求錯配。雖然特區政府在2022年底推出多項引入人才措施,然而來港人才集中在金融與專業服務領域,而創科、醫療、基建等關鍵領域仍面臨持續性人力短缺。
二是生育激勵與養育成本失衡。特區政府2萬元新生兒獎勵金已實施一年半,但效果未達預期。市民普遍認為,獎勵金僅能覆蓋短期開銷,而住房與教育才是核心痛點。房委會雖實施「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且平均公屋輪候期已縮短至5.3年,但對於育兒家庭來說,仍然是「遠水不解近渴」。政策亟需從「生育補貼」轉向全周期支持,將育兒成本納入稅收減免體系。
三是勞動結構與經濟轉型脫節。隨着65歲以上勞動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基層勞動力短缺將制約產業發展。香港需要輸入大量外勞確保經濟運轉,不過過度輸入外勞又會擠壓市民的就業機會。如何應對相關變化所帶來的持續性影響,本地勞動者與外勞之間的微妙工作博弈又將如何調整,一系列相關問題應當重視。
要化解人口結構的多重困境,當務之急是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治理體系。新一份施政報告須規劃《香港人口政策白皮書》,將人口推算工作優化為「策略性行動方案」,以人口數據為基礎,就生育、土地房屋、引進人才、輸入外勞等人口政策設立相應的KPI,訂立清晰的人口總量目標,整合現行碎片化的生育、人才、養老政策。
在「新生嬰兒獎勵金」上,以現行生育獎勵金每年10億元支出計算,僅佔財政儲備0.15%,如將計劃轉為「育兒發展基金」,按嬰幼兒成長階段分批發放並覆蓋專業課程、才藝培訓等長期投入,其社會回報率將呈幾何級增長。同時,不少香港中產雙職家庭因需要照顧長者或嬰幼兒而要聘請外傭,若特區政府每年能增設上限為6萬元的外傭扣稅額,將能大幅減少中產家庭經濟壓力,釋放更多消費活力。
靈活吸納人才 平衡就業市場
房屋政策應該成為生育激勵的槓桿。新加坡經驗值得借鑒,當地生育二孩家庭可獲組屋面積升級及房價15%折扣。香港可擴展現行計劃覆蓋面,將出售居屋和綠置居預留單位比例提升至15%,在新建的房屋項目中,劃出特定比例作為育兒家庭社區,提供相應的社區配套。
國際創科中心藍圖要落地生根,一方面特區政府要加強各類人才計劃的申請審批機制,壯大創科、專業服務與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推動香港高校和專業教育學院,開設更多以「八大中心」產業導向的教育項目,確保人才的技術含量符合香港未來高質量發展需求。同時加強與內地和海外專職院校合作,提升課程規劃的導向性,增加畢業學生獲得本港與內地教育資歷架構同時認可的機會,藉此令香港人才能貢獻國家發展所需。
在引入外勞方面,特區政府要正視人手短缺的需要,但亦要保障本地勞工就業,可在嚴格執行「外勞不低於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規定下,按照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申請配額,在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設立「煞停機制」,避免過度輸入外勞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