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明

近期,香港文匯報連續揭露多宗以文化、環保、學術研究為名,行「軟對抗」之實的案例,包括深水埗所謂「獨立書展」售賣隱晦鼓吹反中亂港的書籍、「本土研究社」藉環保議題散播反中亂港思想,以及部分食肆和文創店通過文宣產品煽動仇恨。這些現象表明,儘管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社會恢復穩定,但反中亂港勢力並未徹底消失,而是轉向更隱蔽的「軟對抗」手段,企圖通過文化滲透、輿論誤導和社區動員等方式,繼續危害國家安全。

清楚認識「軟對抗」禍害

「軟對抗」不同於直接的暴力抗爭,其特點在於利用合法外衣包裝非法目的。例如,深水埗的所謂「獨立書展」將黑暴口號微調後印製成明信片、貼紙,或通過書籍散播反中亂港資訊;「本土研究社」則以「生態保護」為名,發布選擇性資料誤導公眾,阻礙特區政府發展計劃。這些手法更具迷惑性,容易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錯誤價值觀。正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所言,「軟對抗」通過假新聞、偏頗報道等手段,挑動香港與內地的矛盾,分化社會。

部分「軟對抗」行為背後存在經濟利益鏈。例如,深水埗的所謂「獨立書展」與周邊食肆、零售店形成「產業群」,互相促銷反中亂港文宣產品;「本土研究社」則通過收費活動籌集資金,並藉環保議題吸引特定群體支持。這些行為不僅挑戰法律底線,還試圖構建「黃色經濟圈」,延續反中亂港勢力的社會影響力。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此類活動往往選擇敏感時間點(如7月21日)舉辦,意在煽動歷史仇恨,破壞社會穩定。

在當今複雜的輿論環境中,「軟對抗」作為一種非直接衝突的意識形態滲透方式,正以更加隱蔽的形式挑戰主流價值體系。其通過文化產品、學術話語、社交媒體等泛文化載體進行價值解構,具有「去政治化」表象下的強政治性特徵。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軟對抗」涉及領域廣泛、手法多變,滲透在教育、文化藝術、宗教、大眾傳播、網絡世界等社會生活各個範疇,因為他們很懂得利用灰色地帶,所以也較難用法律手段處理。

多管齊下應對「軟對抗」挑戰

筆者認為,應對「軟對抗」需構建「三維防禦體系」:在話語建設維度,應將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轉化為Z世代易於感知的視聽語言;在法治層面,需完善網絡安全相關法律的實施細則,對演算法推薦中的價值滲透建立追溯機制;更根本的是建立社會心態「防波堤」,在高質量發展中增強市民特別是青年的現實獲得感,才是抵禦「軟對抗」的深層根基。當每個人都能在時代進程中清晰定位自身的發展坐標,「軟對抗」價值觀的滲透空間自然收縮。

「軟對抗」本質是對法治秩序的隱性挑戰,當行為目標指向擾亂社會秩序、煽動群體對立乃至暗含顛覆意圖時,便已明確跨越法律紅線。「軟對抗」之違法性,恰恰在於其目的與手段的雙重破壞性:它並非單純表達,而是以系統性方式侵蝕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與公共利益根基。其所謂「非暴力」的表象,掩蓋不了對公共秩序實質性的持續傷害。唯有堅守法治底線,社會才能在正確有序的軌道上實現真正持久的和諧健康發展。「軟對抗」正是以隱蔽手段逾越了合法邊界,必須依法予以辨識與規制,維護社會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則。

誠然,維護國安是一場持久戰。「軟對抗」作為複雜的挑戰,要求我們既保持高度警惕,明辨是非,更須堅守法治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唯有在法治框架下精準施策,方能在捍衛國家安全與保障公民正當權利之間取得良好平衡,讓香港在風浪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