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重慶合川是一座英雄之城、歷史文化厚重之城、山水沉醉入心之城。在芒種時節的一個宜人夏日,我走進這座美好之城,尋覓一位傳奇人物的精神世界——他便是中國抗戰時期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盧作孚先生。1893年,盧作孚出生於重慶合川一戶普通商業人家,其祖上勤儉、誠信、和睦、助人的傳統家風,對他從小影響至深。這位從小樹立起遠大理想抱負,自學成才,決心以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為己任的優秀人物,是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抗戰時期所湧現出的民族英雄。他當年的諸多言行和理念實踐,在當下仍具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我在他的祖居地合川肖家鎮新學村,看見和美鄉村建設所帶來的變遷:稻蝦輪作、肉牛養殖、柑橘李子種植、雪菊副業種植加工,系列化的規模化運作,使村民經濟收入顯著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改變,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的追求也應該更上台階。
百年前,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希望未來中國發達後,人人有工作,有園藝式居家環境,生活富足、科技先進、鄉村和美、鄰里和睦,如今中國式美麗鄉村振興正在實施並完成中。在村裏,我欣慰地看到無論是獨門小院還是樓房,總是整潔美觀,房前屋後,花圃果樹,相映成趣,寬敞明亮的石板路平坦宜人。盧作孚倡導的勤儉理念,已經深入村民之心。我與一位種雪菊的年輕姑娘交談,她告訴我:「勤儉旺家,奢侈敗家。盧先生那麼有錢,卻處處省吃儉用,寧將盈餘用於社會公益和國家急需。」
傳承與發揚,是堅守、是奉獻,也是社會進步的必須。1929年,當盧作孚有了一定經濟實力後,他倡導推動了在自己祖居地肖家鎮捐資建立了明明小學,2013年由當地政府改為盧作孚小學和中學。近百年後,我來到這裏,當年堅固、藝術氛圍濃厚的校址仍然屹立在小山包上,修建校園的紀念碑像一支筆依舊直刺藍天,而緊鄰紀念碑的兩棵百年黃桷蘭蒼鬱茂盛、枝繁葉翠,無數黃桷蘭綻瓣吐芳,香氣四溢,在微風中瀰漫。這香氣、這芬芳,似在向世人講述盧作孚的故事,也向世人表達對盧作孚的深深敬愛。而現在更加寬敞、現代化、優美的新校園在保留舊址的基礎上向外延展,更具校園氣息,也是一種特殊的薪火傳承。
在新校址醒目處,塑有一尊盧作孚半身銅像,銅像栩栩如生,銅像下方的大理石底座上,刻有愛國、奉獻、創造的字樣,這既是校訓,也是盧作孚一生的追求和實踐。1938年6月,在抗擊日本侵略軍最艱難的時刻,盧作孚和他的民生航運公司,冒着槍林彈雨,以被日本侵略軍軍機炸沉16艘輪船、傷亡近200員工的代價,成功搶運完成民族工業相關抗戰設備和物資,保存了民族工業的最後血脈,為中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我們永世銘記。
在合川肖家鎮盧作孚的祖居地,當地政府還專門建有盧作孚祖居地陳列館、盧作孚文化廣場等設施,讓廣大民眾和旅客感受一代英雄的氣節和思想。我感受到盧作孚的精神之花閃耀光芒,它的亮度和溫暖,一直在民間、在人心、在故土的山水間傳遞。因此,這片如詩如畫的土地上,才永遠如此之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