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型噴灑
改良型噴灑
先進型噴灑
●食環署助理署長潘炳揚(右)及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左)接受訪問。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鄰近地區接連爆發由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疫情,香港特區政府除了透過與廣東省政府聯防聯控守住防線之外,亦加強控蚊措施,更引入高新科技賦能滅蚊工作。特區政府食環署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訪問時表示,早前從內地引入一款能攀山越嶺、避開路障的機械狗,經署方改裝配上遙距噴灑器後,能在香港各區尤其是山野噴灑滅蚊劑,既能減輕工人工作量,又能提速提效提量滅蚊,將於9月展開實地測試;同時在蚊子陷阱採用特製藥粉,達至以蚊滅蚊的效果。食環署助理署長潘炳揚坦言,北上南下往來頻繁,基孔肯雅熱病毒傳入香港的風險相當高,政府工作目標是防止個案傳入後在本地傳播,他形容:「我們已經穿好『避彈衣』,再加強指數或風險較高地方的工作,研究需不需要多穿一件『避彈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潘炳揚及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潘炳揚解釋,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主要傳播鏈是「人、蚊、人」,即當港人在外地被帶病毒蚊子叮咬,返港後再遭本地白紋伊蚊叮咬,該蚊會具傳播能力而傳染他人。

為阻截病毒進入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上月23日召集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舉行跨部門會議,商討防治蟲鼠策略。食環署各分區亦已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會議。除了傳統的滅蚊方法,食環署近年致力提升滅蚊效能,早前在內地引入四足機械狗進行控蚊工作。

潘炳揚解釋,香港山多,斜坡及叢林等崎嶇地帶容易積水滋生蚊子。食環署傳統對成蚊防治方法主要依賴從業員背負沉重的超低微量噴灑器進行,近年則配備裝設於車輛上的大型噴灑器進行霧化處理殺滅成蚊,但該車僅適用於較平坦地形,難以進入斜坡、崎嶇地帶或叢林深處進行霧化噴灑。

能避障礙物 可旋轉噴灑

而機械狗則配備超低微量噴灑器及可旋轉雲台,操控員可透過操控雲台使噴灑器向不同方向旋轉以噴射滅蚊劑,大幅提升噴灑覆蓋範圍。此外,機械狗亦配備鏡頭,操控員可即時掌握機械狗所處環境及其接收的視訊,結合雷達系統、預設程式與人工智能(AI)學習能力,協助機械狗偵測並避開障礙物。

若測試結果理想,期望未來在新界及郊野區域使用機械狗,初步目標在全港各分區配置一部。至於後續會否增加數量,則需視乎成本效益評估結果而定。

同時,食環署3年前亦推出新型捕蚊器,已廣泛應用於公園及屋邨。該裝置可同時消滅成蚊與幼蟲,達至一石二鳥的效果。李明偉介紹,捕蚊器外觀猶如一個黑色膠桶,桶內需放入一包有昆蟲生長調節劑和白僵菌兩種成分的特製藥粉。

雌蚊產卵沾藥 母子皆死

當雌蚊被吸引到蚊子陷阱產卵時,除可殺滅蚊子陷阱內的幼蟲外,雌蚊亦會同時沾上兩種物質,把昆蟲生長調節劑傳播到其他積水,控制積水裏滋生的蚊蟲,而雌蚊則會在感染白僵菌後數天被殺滅,「因為滋生白紋伊蚊的積水可以很小,以往只靠人手調查及清理,可能100個只清理到20個;現在可靠蚊子自己幫我們找出積水處並同時消滅成蚊與幼蟲,是成本效益很高的方法。」

此外,蚊油以物理方式覆蓋水面,令水中蚊子幼蟲及蛹窒息;而雙硫磷是接觸性殺蟲劑,影響幼蟲神經系統致死;蘇雲金桿菌則是微生物,幼蟲吞食後會釋放有毒孢子及內毒素以破壞幼蟲腸臟致死。食環署會因應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殺蟲劑。

潘炳揚指出,一直以來,特區政府致力預防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等蚊傳疾病。但單靠政府力量不足以遏止蚊患,他認為私人地方管理及市民習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