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楊盈盈)就特區政府收緊資助專上課程申請門檻,本港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在回應香港文匯報查詢時均表示,歡迎特區政府釐清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各院校將會繼續按照公平和擇優而錄的原則,根據既定機制及程序,甄選及錄取學生,並會繼續與政府相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進一步了解及磋商實施細節,務求讓相關修訂得以順利推行,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有通過優才計劃來港逾兩年的受養人,亦支持修訂,覺得這樣更加公平。
郭女士的丈夫是優才,他們從浙江來港兩年多,育有三個孩子,並都在香港讀書。她坦言希望孩子能在香港接受文憑試教育,因香港有兩文三語的優勢。她坦言身邊有內地朋友的子女在內地生活、讀書,卻以自修生及本地生身份考入香港八大,並戲稱這是「彎道超車」,新政策下,可更好提高本港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並照顧到香港本地學生利益。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表示,各項人才計劃的初衷均是吸引人才來港發展,是否攜子女來港定居只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素,若人才僅登記後離港,獨留子女在港就學,就與初衷不符。今次新修訂的安排,既確保受養人來港就學的合理性,並有效回應社會對「本地生」與「新本地生」資源分配的關注。
他強調,不論是資助大學或是自資院校的申請,「學生本就來自多元背景,院校已具備完善的招生流程,而且需要經由相關部門發出證明文件,造假可能性極低,能準確反映申請人實際在港時間,相信不會增加院校的行政負擔。」
議員盼新安排杜絕「考試移民」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認為,新安排有助堵塞政策漏洞,以合理、合法為原則,秉顧不同持份者利益,期望落實新安排有效杜絕「考試移民」,善用公帑資源,相信社會不希望議題演變為對立與分化。
他同時認為,有關的執行細節仍須考慮,尤其現時不少專才家長反映,安排子女入讀高中困難,很多學校不願取錄高中插班生。在新安排下,不排除出現專才子女在港居住,但沒有學位而要在本港補習社學習,甚至跨境返內地私校就讀文憑試課程。他期望政府持續審視高才通續簽情況,有需要時相應微調政策。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認為,是次政策調整參考了國際經驗,具有充分理據,既能維持香港吸引人才的政策優勢,亦可保障本地學生的教育權益,同時紓緩政府的財政負擔,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實屬恰當之舉。他強調即使未能符合本地生資格,人才子女仍可接受香港優質教育,只是需承擔與本地生不同的學費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