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屆運動會體育基金獎券的樣本。
●關於授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紀念獎》的決定。
●關於接待第六屆全運會香港、澳門參觀團的計劃(左),以及廣東省體育總會向香港足球總會發出的邀請函與香港足球總會派隊參賽的覆函。
●廣東省檔案館對在廣東舉辦的六運會、九運會11,000多件館藏檔案進行了梳理篩選,精選出包括文書、照片和實物檔案共 218件並向社會開放。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服務部二級調研員張凌介紹此次開放檔案內容及亮點。

如何通過體育盛事的舉辦,讓城市經濟更具活力?也許在往屆的全國運動會中可以找到一些借鑒。在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百日倒計時即將來臨之際,廣東省檔案館對此前在廣東舉辦的六運會、九運會11,000多件館藏檔案進行了梳理篩選,精選出相關文書、照片和實物共218件檔案並向社會開放。細讀這些檔案可以獲悉,第六屆全運會已成立了服務總公司,首次發行體育基金獎券、首次以出售相關專用權及承接商業廣告等為集資渠道,九運會則首次將電視轉播權商品化進行交易和開發……通過這一系列市場化運作的積極探索,廣東不僅為後續各類運動會的舉辦開創了行之有效的市場開發與運營模式,更在這一過程中有力地激活了地方經濟,使其煥發出更為蓬勃的活力。●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盛事經濟」 如今已成為各地政府重點布局與發展的經濟領域之一。然而回溯到六運會舉辦的年代,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盈利以補貼賽事開支,卻是當時全運會不得不直面的現實課題。

六運會首次發行體育基金獎券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服務部二級調研員張凌在7月31日廣州舉行的「改革·開放·創新·融合」館藏全運會主題檔案開放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首次進行市場開發,催生了奧運經濟。廣東六運會籌備團隊從中獲得啟示,萌生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市場開發籌辦全運會的想法。」隨後,1984年10月26日,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屆全運會服務總公司,其指導思想是「為第六屆全運會籌集資金和各項工作服務」。

檔案資料顯示,六運會服務總公司與國內外92個單位簽訂了關於使用會徽、吉祥物專用權和認刊廣告的合同,通過商品經營和銷售共創利1,800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時開展全運會旅遊,獲取商業贊助。其下屬的集資、廣告、商品、旅遊四個公司共為全運會集資6,000萬元,當中一半來自體育基金獎券。原來,當時通過創新性地發行「中國第六屆全運會體育基金獎券」,六運會服務總公司共籌集到3,000萬元資金,還另撥給廣東省內各地體委600萬元作為發展當地體育事業基金。六運會體育基金獎券共發行22期、7,000萬張,是廣東體彩的前身。

九運會商品化運營電視轉播權

服務總公司除支援部分場地基建工程之外,還承擔了大會多項服務工作,在通訊、交通、接待等方面為參會者創造便利條件,並面向國內外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舉辦記者招待會。這是中國體育史上標誌性的第一次,也是廣東改革開放前期先行先試的一次生動探索和有益嘗試。根據檔案記載:一位經濟學家所說「廣東經濟確實被六運會的旋風吹旺了,經濟保體育,體育促經濟,顯示出令人目眩的活力。」

如今,市民觀看賽事的渠道日益多元,但在通信技術尚不夠發達的年代,人們都只能守在電視機前靜靜等候賽事的開始。事實上,九運會之前,內地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電視轉播權,基本上是由中央電視台無償或支付象徵性成本費用獲得獨家或主導轉播權,並通過行政指令統一協調全國轉播。「九運會敢為天下先,第一個吃螃蟹,首次將電視轉播權商品化進行交易和開發。」張凌一邊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相關檔案,一邊解釋說,根據檔案記錄,當時中央電視台等30家電視台購買了電視報道權,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等10家電台購買了賽事廣播報道權。首次以購買方式轉讓電視轉播權,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和商業化水平,讓九運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