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科學館「無盡探索:中國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覽開幕
由香港特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合辦的「國家發展成就系列─無盡探索︰中國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覽昨日於香港科學館揭幕。展覽匯集逾百件模型、實物及互動展品,包括第一次在香港同場展出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分別在月球正面和背面採集的月壤、嫦娥六號的返回艙和降落傘、萬米深潛的海水樣本,以及造船業的「三顆明珠」:航空母艦、豪華郵輪以及大型液化天然氣載運船的模型。科學館更是第一次同時展出多組大型航天、航空、航海模型,包括1:5、高12米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模型,1:8的「運20」大型運輸機模型,以及與實物一樣大小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模型。 ●綜合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鍾潔樺、香港中通社報道
今次展覽由即日起至9月7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市民可免費參觀。整個展覽分為航天、航空、航海及香港專區四大展區,率先看到的是航天展區,長征系列火箭長征一號、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乙、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等1:20模型整齊排列,展示技術演進和衛星應用等知識,頗為壯觀。
顯微鏡睇月壤 返回艙為實物
此次展覽的「國寶級藏品」,就是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分別在月球正面及背面採集的月壤,分為粉末、顆粒和月壤切片狀,展櫃配有顯微鏡及解說,幫助觀眾了解月壤帶來的地質信息。
展區轉角處便是嫦娥六號的返回艙實物及降落傘實物,記者現場所見,返回艙體積不大,目測高約1米,表面還能看到燒焦、斑駁的痕跡,外圍沒有設置展示玻璃,公眾可近距離打卡。
航空展區是戰機迷的福利區,有首次在港展出的「20 時代」新機型:殲-20隱身戰鬥機、運-20大型運輸機、直-20通用直升機模型,還有L-15A教練機、直-19E武裝直升機等1:10模型,展示國家航空工業的技術突破。
航海展區介紹造船業的「三顆明珠」,包括不久前來港開放參觀的山東艦模型,並透過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和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模型,展現國家深海探測能力。
記錄港科學家貢獻深空深海探索
最後的香港展區,展現香港科學家在國家太空探測和深海探索中的重要貢獻,例如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火星相機和拍攝到的火星影像,以及香港浸會大學邱建文教授通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洋尋珍的成果。
香港科學館總館長劉啟業致辭時介紹,展覽以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里程碑為引,於短短數周內完成布展,展出逾百件展品,「這些樣本一年前還置身38萬公里外的月球背面,如今已來到香港市民眼前。」他期待未來持續引進嫦娥系列和天問系列的最新成果,讓香港市民第一時間見證國家科技發展。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副主任李陽特別介紹被譽為「國家造船業三顆明珠」的重要成果:「我們集中展出了航空母艦、愛達·魔都號豪華郵輪以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的精密模型,這些成果代表着中國造船業的最高水平,展現了我國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堅實步伐。」
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袁月寶講解了月壤樣本的科學價值:「展廳特別配備高倍顯微鏡,讓觀眾能觀察到月壤的顆粒狀和粉末狀兩種形態。這些珍貴樣本揭示了一個重要發現: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背面樣本證實了月球在數十億年前曾存在長達十幾億年的熔岩活動,這為研究月球地質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袁月寶補充,戶外展區特別設置了全長逾20米的長征五號火箭1:1模型,以及奮鬥者號深潛器原尺寸模型,其中深潛器更配備從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採集的海水樣本,讓觀眾能親身感受深海探索的震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