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廸高表示,車站隧道已設置全自動板下排水系統。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北環線項目下的東鐵線古洞站,是香港首個在營運中的鐵路隧道正上方興建的車站。港鐵昨日表示,古洞站工程項目已完成大型挖掘、車站地面層板等工程,月台層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車站結構預計於今年內平頂,項目於2027年竣工。港鐵北環線(第一期)項目執行主管羅廸高指,車站隧道已設置全自動板下排水系統、自動監測水壓及按水壓變化開關水閘,即使早前接連經歷十號風球「韋帕」及黑色暴雨,相關系統及整個地盤亦沒有損壞,反映港鐵施工措施有效應對惡劣天氣。

採預製組件提高施工效率

羅廸高表示,興建古洞站面對兩大挑戰,包括在有限工地範圍內施工,以及於營運中的東鐵線行車隧道展開工程。因應工程進度緊迫,港鐵採用「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技術超前規劃及應對挑戰,透過「先裝後嵌」概念,地面樓層板、樓梯組件、通風管道、懸掛組件及混凝土組件均先在工場預製,再運至工地精密裝嵌以加速進度。不過他指出,該方式需大量前期規劃,涵蓋設計審批、採購及生產等流程。

他解釋,DfMA技術可令工地專注精準裝嵌工序,且組件在受控環境製造並以自動化技術嚴格監管質量,精確度與結構耐久性優於傳統現場施工,以提升工程質效。同時,透過場外預製組件亦能減少工地高風險作業以提升施工安全,亦可減少噪音、廢棄物、粉塵及污水排放,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

當年興建落馬洲支線時同步建造的箱形隧道結構,內部共有超過90條、每條重量約3噸的柱躉,協助穩定深入地底約20米深的東鐵線隧道結構,以及抵消地下水浮力。因此港鐵建造古洞站月台時,先將東鐵線隧道內19條共重60噸的柱躉逐條切割及移除,以騰出空間興建月台。羅廸高指出,由於在密閉空間的月台層內將柱躉運輸至地面及丟棄非常困難,工程團隊就將該些柱躉升級重用,裝置於月台層底不同位置,利用其重量繼續用以穩定隧道結構。

排水系統設監控 水位異常即發警報

港鐵又使用全自動板下排水系統管理車站隧道結構下方的地下水壓力,並配備壓力傳感器、流量計和中央控制器控制電動閥門,能夠檢測到最微小的水壓變化,自動調節系統以維持穩定性,同時配備閉路電視實時監控系統,一旦水位異常便會發出警報。自動監察系統亦在古洞站隧道段內設有逾200個高靈敏度監控儀器,實時監測隧道結構狀況,精確度達至微米級別,形同透過「水晶球」了解有關結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