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機構投資的前海威視佰科科技是一家致力於設計與開發新型視覺傳感器以及配套AI算法在垂直領域中商業化落地的高科技企業,該公司副總裁李景嫻受訪時表示,《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涉及的「容虧」「容錯」機制有助於科技類的早期項目、高風險項目更容易獲得融資,促進創新生態更具活力。

她認為,深圳各區今年配套出台的「容虧」細則(尤其是允許單個項目最高100%虧損)直接「鬆綁」了國有資本投資機構在投資高風險、長周期、前沿科技項目時的「怕虧」的枷鎖,使得國資背景的機構更敢於將更多資金投向失敗率高的種子期、初創期項目,為這類原本融資困難的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源頭活水」;也使得國資機構更敢於投資前沿技術,機構不必因懼怕失敗追責而選擇保守路徑,反過來,這也會促進企業方敢於去嘗試顛覆性、突破性的創新方向,激活創新活力。同時,有了國有資本的兜底,更多的社會資本也會跟隨投入,令到科技創新領域更有活力、資本市場更多「源頭之水」。

深圳市矽赫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歸國科學家洪鵬達創辦的科技企業,專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研發和產業化,該公司產品和服務廣泛運用於智能製造、半導體工藝、精密檢測和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

擁「戰略試錯權」 創新有底氣

「傳統資本對半導體等長周期賽道常因『恐虧』而規避早期項目,尤其像我們這類需多年產業化驗證的人工智能同半導體創新企業。現今深圳允許政策性基金單項目100%容虧,相當於為國有資本裝上『風險緩衝器』——讓國資敢投『顛覆性構想』,也促使市場化資本更關注技術本質而非短期盈利退出。」在洪鵬達看來,深圳此次推出的科技創新「容錯」「容虧」機制,本質是重構風險定價邏輯,為硬科技創業注入了制度信心。

洪鵬達以所在企業為例,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常面臨兩難:選擇成熟技術路徑易產業化但難突破「卡脖子」,探索新架構則需承擔極高失敗風險。是次《指引》明確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可免責,相當於賦予科研「戰略試錯權」,有助解除伴生在技術創新上的「枷鎖」,助力國家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對未來深圳的科技創新都將產生深層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