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 胡恬恬)每名救護員都經過嚴格、專業的訓練,消防處高級消防區長郭威信表示,針對高風險賽事項目,相關人員仍需接受專項訓練。他以七人欖球賽為例指出,消防處救護總區共派出9名救護員參加由中國香港欖球總會舉辦、為期一天半的專業訓練課程,課程涵蓋欖球賽事規則、緊急應變處理及實地模擬訓練等內容,完成訓練後方可獲取特別賽事救護資格。至於劍擊賽事項目,救護人員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前,需鋪設絕緣隔電板,以確保操作安全。
郭威信強調,參與七人欖球賽的醫生、護士及救援人員等均須接受專業訓練,掌握特定手勢指令及術語系統,方能獲准進入賽場施救,「例如使用某些手勢才可進場為運動員治療;如何將傷者放上擔架並送他離場等每個環節,都十分嚴格。」
不過,有關課程是專為全運會七欖賽事而設,救護員考取的資格亦僅具賽事專屬性,不等於日後可以去其他欖球賽事執行救援工作。郭威信笑說:「全運會的工作只是義工性質,無錢收的,且全運會賽期緊迫,因此特別豁免了一般在執行七欖賽事的救援工作前所需的幾個實習。」
香港消防處救護主任協會主席王俊文透露,已針對高碰撞、高溫及水域等高風險賽事制定嚴密部署。七欖賽事中如遇上嚴重受傷情況,從場內抬出傷者到場邊接受治理,再到送上救護車,最快3至5分鐘可完成送院所需程序。
他介紹,一般而言,比賽場地都有「醫療點—醫務室—醫院」三級醫療救護機制,各醫療點與醫務室的數量和配置比例,會因應場館大小、數量、運動風險程度等設置,「很多時創傷中心與屬區定點醫院未必是同一間。嚴重受傷者若先送定點醫院再轉送創傷中心,恐錯過黃金時間,因此當出現嚴重個案時,醫生與救護員會共同研判,決定是否直接送患者去創傷中心,這是送院機制上的特別安排。」
醫院特設運動員「綠色通道」
醫院亦會為運動員開闢「綠色通道」,無論傷勢輕重,到院一律優先治療,「因為運動員的休息都很重要,若動輒要在醫院等待數小時,會影響其比賽。」
針對三項鐵人水域賽段,將出動水上電單車及機械人浮標,配合岸邊救護員戒備。王俊文表示,該項目測試賽中部署了10輛救護車、兩輛電單車及潛水組人員,堪稱本地賽事最龐大救護調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