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着許多對創科滿懷熱誠的青少年,積極參與各種創科競賽與成立初創公司。深圳近日發布《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讓「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有了系統化可操作的制度保障,科研人員能夠輕裝躍進。創新科技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科技賦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元素,而青年是香港創科未來的希望。香港應借鑒深圳經驗,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推動更多「耐心資本」與「大膽資本」投入到青少年的創科項目,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注入源源不絕新動力。

在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香港的創科發展日益蓬勃,年輕一代的創科力量也正在崛起。香港文匯報由今日起推出的「科創明Teen」系列,聚焦多名來自不同背景的創科青少年,如何懷抱對科學的熱忱與對香港的熱愛,在當前的科技浪潮中尋找機遇。以印裔香港學生Panav Kalra為例,年僅18歲的他通過自學編程、參加科學競賽、成立初創公司,成功申請專利並將技術推廣至國際市場。他的故事透射出,香港許多青少年正以熱情和才華在創科領域嶄露頭角,他們敢於嘗試、勇於突破,展現了香港科創生態的多元活力。

然而,創科的本質就是向未知領域的探險,創業也絕非易事,過程中經常面臨着諸多挑戰考驗:科研資源有限、創業資金短缺、失敗成本高昂和回報周期長等,失敗與挫折如影隨形,若青少年缺乏制度性支持,他們的創新熱情可能被現實壓力所消磨。

深圳的《指引》為科創領域提供了清晰的「容錯」邊界,明確了9種免責情形和5項勤勉盡責條件,涵蓋科研全鏈條。其核心在於將創新風險從個體承擔轉向社會共擔,消除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例如,對於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或市場變化導致的失敗,只要符合程序且無謀私行為,即可免除責任。這種制度設計不僅鼓勵大膽探索,還為「耐心資本」和「大膽資本」提供了投資信心。深圳的實踐表明,寬容失敗並非放鬆監管,而是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動態監管,為創新保駕護航。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各種政策措施支援本港不同方面的創科發展,成效有目共睹,例如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便設有不同類型計劃。當中,「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支援由大學團隊成立的科技初創企業,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創科創投基金」鼓勵私營機構投資合資格的本地創科初創企業;獲撥款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至今已批准49個項目,金額超過20億元,資助來自教資會資助大學、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研發團隊。

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在現有的創科支持基礎上,特區政府可參考深圳的「容錯」經驗,加強對於青少年的創科創業支援,為他們的創科理想和事業鋪就更廣闊道路。包括:建立「容錯」機制,制定適合本地創科生態的「容錯」政策,明確免責情形和認定程序,降低青年創業的試錯成本;引入「耐心資本」與「大膽資本」,引導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大對青年創科項目的長期投入,並允許一定比例的容虧率,支持高風險、高潛力的前沿技術探索;同時持續完善創科生態,加強「產、學、研、投、用」合作,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實習、競賽和孵化機會,以及推動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助力科研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