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館展出台胞英勇護台共禦外侮鐵證

台灣淪陷後第一位回遷祖國的台胞復籍證書、不堪日本「皇民化」政策堅持穿中國服飾的台胞全家福照片、史學家連橫秉持「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古訓寫就的60萬言《台灣通史》、愛國英烈翁澤生在獄中寫給妹妹的家書、左翼作家許地山在抗戰時期使用的遺物……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的抗戰勝利主題展台灣專區,以數十幀珍貴歷史圖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文物,講述了腥風血雨中可歌可泣的台灣抗戰故事。同時,這些鐵一樣的史實亦表明,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據歷程中,台灣同胞從未缺席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始終與祖國血濃於水、共禦外侮。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妄圖誤導民眾,美化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企圖掩蓋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期間一直未曾中斷的抗日鬥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展出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專設「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部分,其台灣展區客觀再現了台灣被迫割讓、台灣同胞英勇護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並用各種方式支援全民族抗戰的英勇史詩。

台胞不甘淪亡國奴 回遷祖國拒「皇民化」

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割台。日本殖民侵佔台灣後,許多台灣同胞不甘淪為亡國奴,紛紛回遷祖國,恢復中國國籍。展覽的櫥窗內,展出一張日據後第一張台胞恢復中國國籍的證明,來自於台灣愛國志士林資鏗(號祖密)。1913年,林資鏗返回福建,並向日本駐廈門領事署申請撤銷日本國籍,同時呈請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准予恢復中國國籍;同年11月18日,林資鏗獲內務部核發的「許字第一號」復籍執照,成為當時台灣人民抗爭外來侵略的佐證。

日本在台灣不僅實行總督制專制統治,還蓄意加強思想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日本化,受到台灣人民抵制。一張穿着中國傳統服飾拍攝全家福的合影,顯示民族危亡之際,熱愛祖國的台灣同胞抗拒日本殖民者的強制同化、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此外,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著名史學家連橫的書作《台灣通史》也備受關注。在長達數十年的日據時期,當看到殖民者為了泯滅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竭力棄毀台灣的歷史文獻,有意偽造虛假的歷史愚弄當地民眾,連橫秉持「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古訓,懷着「生根台灣,心懷大陸」的愛國情懷,歷經10餘年撰寫了60萬餘言的《台灣通史》,寄託其體現兩岸一脈相傳、維護中華民族精神的畢生心志。

「霧社起義」雖敗猶榮 逾60萬人以血明志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對台灣實施的殖民統治也更加殘酷,台灣島內的武裝鬥爭呈現零散和分散的狀態,但台灣人民從未停止武裝抗爭,並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犧牲者超過60萬人。展覽展出的「霧社起義」章節,展現了台灣少數民族同胞英勇不屈、雖敗猶榮的悲壯史詩。

1930年10月27日,在台灣霧社地區,高山族的賽德克人起義反抗日本殖民者,史稱「霧社事件」。起義遭到了日本軍警的殘酷鎮壓,造成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大量傷亡,但這起有組織、有計劃、有充分準備的武裝暴動,有力鼓舞了兩岸同胞的抗日鬥志,同時島內鬥爭牽制了日軍侵華力量,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以筆為劍宣傳抗日 光影為媒疾呼正義

台灣同胞還以筆為劍,積極宣傳抗日。諸如台中人何非光積極投身於抗戰題材電影的拍攝工作,他全部使用日本戰俘拍攝的電影《東亞之光》,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心理震撼力,被譽為「銀幕上的一柄正義之劍」。出生台灣台南望族的左翼作家許地山自幼經歷了台灣被佔、國土淪喪、背井離鄉之苦難,抗戰期間他通過發表文章、演講,積極宣傳抗日,反對投降,並奔走內地、香港為抗日救國事業疾呼。新竹市人吳濁流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揭露日本對台灣人民的壓迫,其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反映了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人民的苦難生活,有人評價這部作品是「風雨中厲聲呼喚,把百年來台灣的歷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問題──日本帝國主義之凌辱搶掠,作了擲地有聲的記錄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