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中,用大量圖片、實物以及影像資料展示了海外華僑的抗戰華章,讓泛黃舊照及信箋中的家國故事重煥光彩。
展覽中,「華僑捐款捐物一覽表」的碩大展板備受矚目。在1937年到1945年這段非常時期,抗日救亡運動席捲了海外華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僑胞們與祖國人民風雨同舟,出錢、出物、出人,用他們的赤誠為全民族抵禦侵略的萬里長城添磚加瓦。展板顯示,抗戰時期(1937.7—1945.8),華僑共捐款13億餘元國幣,認購國債11億元國幣,僑匯95億元國幣,捐獻飛機79架、汽車(卡車、救護車)650餘架……捐獻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品種之全、作用之大、事跡之感人,前所未有,形成了「富商巨賈,既不吝金錢,小販勞工,亦盡傾血汗」的局面。
僑胞家書感人至深
在異國的僑胞們中間,社團和僑領特別有號召力,僑領起了核心作用。展覽展出了1938年10月,針對汪精衛集團的賣國投降活動,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以華僑參政員身份致電國民參政會的提案——「敵未出國門前言和即漢奸」,這份提案字字千鈞,痛斥汪精衛的賣國行徑,極大地激勵了抗戰信心。
「別了,現在什麼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的家書也十分感人。白雪嬌,祖籍福建安溪,1914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的一個華僑家庭,1936年入讀廈門大學中文系,後回到馬來西亞檳城當教師。中國抗戰全面爆發後,她馬上決定棄筆從戎,投入當地的抗日救國活動,成為檳城婦女抗日救國的骨幹。這封她臨行前給父母留下的告別家書,是當時千萬萬海外赤子家國情懷的縮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