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樂》生動再現了閩南「踩街」中的「拍胸舞」「舞獅」等場面,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在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中,張耀華(左)獨演提線木偶《小沙彌下山》,他的妻子和兒子合演掌中木偶童話劇。
●沈蘇革正在雕刻木偶頭。 記者蔣煌基 攝
●高台提線木偶戲《火焰山》劇照。該劇木偶的絲線長達3米多。

「中華文化節2025」9月將帶來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展演。泉州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泉州及閩南語地區習慣稱之「嘉禮」,已有千年歷史。香港文匯報記者自泉州市木偶劇團獲悉,該團將派出最強演員陣容,帶來《古藝新姿木偶戲》專場。經典劇目包括《獅子舞》《新貴妃醉酒》《小沙彌下山》《若蘭行》《鍾馗醉酒》《元宵樂》《馴猴》等,以饗本港戲迷。

提線木偶魅力何在?出身木偶世家的黃文君一言蔽之:「普通人轉頭就是轉頭,但老戲骨的轉頭,是顧盼生輝,是『人偶合一』。」好木偶戲值得用放大鏡反覆品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 圖:受訪者提供

每逢重大喜慶,閩南人都有請提線木偶演出「相公爺(戲神雷海青)踏棚」的傳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泉州提線木偶3分8秒的《四將開台》,成為近些年這個劇種和劇團的高光時刻。在仿閩南紅磚古民居樣式的泉州木偶劇院,每逢節假日,都有全國各地戲迷蜂擁而入。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副團長林建裕時,他剛完成演出,正與觀眾互動——他操縱的小沙彌在孩子肩膀上搔首弄姿,逗得眾人咯咯咯笑個不停。15歲開始學藝的林建裕,45年與木偶為伴,雖去年12月已榮休,但仍活躍於舞台。今次赴港演出,亦將由他帶隊。

經典劇目薈萃香江

泉州市木偶劇團去年在其劇院共有超900場的演出,可以說舞台就是練功房,排練即是正式演出。今次赴港專場,亦已歷經數千場「排練」。據林建裕介紹,《貴妃醉酒》首次把京劇與木偶傀儡調混搭,體現南北戲劇藝術交流的魅力;《小沙彌下山》尤着重表現小沙彌風雨路上慌急情狀的各種精妙步態,妙趣橫生;彈吉他、跳迪斯科等特技表演在《馴猴》中由木偶猴子精湛演繹,令人捧腹;《元宵樂》則生動再現了閩南「踩街」中的「拍胸舞」「舞獅」等場面,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舞台上,演員指尖輕顫,絲線如命脈,木偶被注入靈魂,「死」的木偶便活脫脫生動而富有靈性:鍾馗捧壇痛飲,酒液汩汩入喉,大喝「好酒」後,醉臥桌台,呼嚕聲伴着起伏的肚皮,活靈活現,逗得滿場歡笑;貴妃蘭花指捻動,纖手翻飛,魔術般變出牡丹;靈猴左顧右盼,伸腿跳躍,頑皮盡顯。這些出神入化、恍若自帶魔法的指尖技藝讓觀眾們無不為其着迷、驚嘆。

「木偶戲的最高境界就是賦予木偶生命。」福建省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沈蘇革說。

懸絲愈多傀儡愈活

簡單的「賦予生命」卻是演員們日復一日、逐年累月琢磨、推敲、演練的唯一目標。讓木偶「動」起來簡單,要它「活」起來絕非易事。提線木偶要「活」、要有「生命」,就要讓它有更多關節、器官,通過懸絲動起來,實現騰躍、翻滾、飲酒等複雜動作。泉州提線木偶的懸絲傳統為8根,分別繫在木偶的頭部、肩膀、手掌、腳上。如今最複雜的木偶,懸絲已超40條,為的便是讓木偶「活」得栩栩如生。如木偶鍾馗能完成提壺、飲酒、吞嚥、打嗝等生動表演,全靠演員對28根提線如操作手術刀般的精準。而看似簡單的《獅子舞》,獅子需配合鑼鼓點翻、滾、撲、躍,絲毫錯位便顯僵硬。

明年將要退休的沈蘇革,工作台上還擺放着他最早雕刻的木偶頭。《馴猴》中的猴子被他特意加大了嘴巴、眼睛的開合幅度。「舞台大了,要讓後排觀眾看清表情。」傳統木偶用篾編軀幹,現在他們嘗試用銅絲、3D打印、碳纖維等材料,只為演出中木偶更顯靈活,表演更生動傳神。

精準提線 「人偶合一」

「線是軟的,差一米粒的位置,動作就會失之千里。」沈蘇革強調穿線點的精準。沈蘇革師承泉州提線木偶表演和木偶頭雕刻大師黃奕缺(已故)。黃奕缺演過的木偶,身上百孔千瘡。沈蘇革說,每場演出結束,人們提意見,或師父自己想到不足,他就戴上老花鏡,重新穿線,修改線位。

提線通常長1米出頭,高台表演可長達3米多,如《火焰山》中的孫悟空。「線越長失重感越強,也看不見木偶是『飄』還是『蹲』,動作難控制到位。」林建裕說。對此,「90後」青年隊隊長張耀華也深有體會。為演好高台《火焰山》的孫悟空,在藝校學藝數年、跟着師父提升兩年、又有不少舞台經驗基礎上,張耀華仍苦練一個多月。「要飛天遁地,又要舞動金箍棒,動作多,線多,線長還不能亂,必須全神貫注,做到人偶合一。」勾牌(木偶操控工具)壓得他的食指變形,其他手指磨得都是老繭。「每次練完,衣服都能擰出水來。」張耀華說。

「人偶合一」便是提線木偶表演的最高境界。林建裕說:「演員要成劇中人,將自己對劇情的理解和感情,通過絲線『灌』進木偶,讓木偶手、眼、身、步跟着劇情走。這是提線木偶獨有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