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市區重建局早前聯同香港文學舘及救世軍,推出為期兩個月的「地膽遊灣仔─文學築跡」活動,合共提供12個公眾導賞團供約180名市民參加,餘下6場下月舉行的導賞團已於昨日起開放予市民經 https://bit.ly/44XdbIA 免費報名參與。導賞團以文學作品及「地膽」故事,串連灣仔區多個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和街道,包括一級歷史建築「藍屋」、二級歷史建築茂蘿街7號(M7)、三級歷史建築皇后大道東186號至190號;以及法定古蹟舊灣仔郵政局等。
繼去年中上環「城蹤遊─地膽遊中」獲好評後,市建局今次再推灣仔文學築跡遊,期望透過文學與歷史融合,引領市民及遊客漫步灣仔,發掘其獨特人文風貌。活動至今已辦6場,共逾900人報名,反應熱烈。
活動三大特色包括「地膽」導賞、文學元素及遊覽護照。「地膽」導賞員李淑霞憶述,其外公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莊士敦道從事船務生意,童年時每周從旺角乘船到灣仔探訪,感受區內繁華。外公常帶她到區內用餐,例如ABC餐廳的扒類和上海三六九飯店的小籠包,留下快樂回憶。長大後,她赴內地工作,2016年返港,又回到灣仔春園街,見證街道的興衰變遷。
「外公的店舖鄰近皇后大道東186號至190號的唐樓,當年該處仍經營當舖。這一列的唐樓現時仍保存良好,與以前沒有太大分別,保留特色。春園街一帶從前是龍蛇混集的地方,小時候媽媽叫我不要去那邊,但後來環境改變,現時我經常前往附近的露天街市。」李淑霞熱愛文學,尤喜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希望透過導賞團分享個人經歷,讓參加者感受灣仔文化。
融入文學元素 感受作家筆下風貌
導賞團又融入了文學元素,帶領參加者感受作家筆下的灣仔風貌。香港文學舘營運兼市場總監于浣君表示,文學築跡遊以M7為起點,通過逾50篇精選文學作品,涵蓋41位作家的散文、小說及詩集,串連灣仔的特色建築街道。精選作品包括劉以鬯的《酒徒》描寫春園街的熱鬧;小思的《話說灣仔》回溯船街海旁與洪聖廟的歷史,以及何紫的《舊灣仔情懷》抒發對深弄小巷的情感。文學舘亦將相關作品製成工作紙及資料冊,9月起發送全港逾千間中小學,供教師設計教材,傳承灣仔文學故事。
活動又同步推出「文學故事×灣仔美食」導賞團,由飲食文化學者蕭欣浩帶領,7月團已結束,下月16日將再辦一團(8月10日起報名,名額15人),路線涵蓋酒家、茶餐廳等,分享廣東菜歷史及相關文學作品,包括舒巷城筆下的快餐店、也斯的詩歌《鴛鴦》等。市建局並計劃於今年第四季在九龍城區舉辦類似活動,不僅彰顯「龍城」個性,也為在地商戶創造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