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俞宗岱、陳浩、鄭毅誠。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系統將匯總患者輸入的資料並生成摘要和代碼。 網站截圖

可自動歸納症狀與病史 一鍵生成逾30種醫療文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為應對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發展。香港科技大學率先在校園醫務所推出由該校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AI)醫療平台SmartCare系統,透過數字化技術將AI深度融入診療全流程。該系統具備診前智能預問診與分流功能,診中更支援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三語實時語音輸入,協助醫生日間診症時自動記錄病況,大幅減少文字輸入工作,讓醫生能更專注臨床診治;診後則可一鍵生成逾三十種醫療文書,有效減輕醫護文書負擔,全面提升從分流到就診的整體醫療服務體驗。

SmartCare系統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兼Smart Lab主任陳浩研發,他介紹指該系統以自主研發的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MedDr為核心技術基礎,有別於傳統智能系統,在處理複雜醫療查詢、解析醫學影像及生成精準醫療報告等方面表現卓越。

在診前設有AI預問診專家,患者候診前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透過文字或語音輸入就診原因、病史及症狀等資料,系統會自動歸納症狀與病史,並進行智能分診,協助醫護人員理順分流流程,動態調配醫療資源,顯著提升診療效率及縮短患者輪候時間。

在正式問診過程中,AI醫療助手能在不干擾病人與家屬交流的情況下,實時聆聽、理解並分析醫患對話,同時支援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實時語音輸入功能,協助醫生在診症期間自動記錄病況,大幅減少繁瑣的文字輸入工作,使醫生能更專注於臨床診治,並可在診後一鍵生成超過30種定製化醫療文件及患者建議。

陳浩表示,除科大校內診所的試點計劃外,研發團隊正探討與港怡醫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合作,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他進一步強調,所有數據均存儲於醫院內部系統處理,嚴格遵循AI技術研發的國際安全標準,確保資料不外洩,保障系統安全性。

在科大保健中心執業的註冊西醫、SmartCare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鄭毅誠表示,醫生日常診症時常面臨人手及時間壓力,需兼顧個別病人的臨床情況與整體輪候時間的平衡。SmartCare能有效減少醫生診症期間的文書工作,系統可加快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流程,尤其對長期病患的冗長病歷記錄幫助顯著。

他舉例,現場問診時,照顧者及家人常會補充病歷,醫生亦需陳述診斷,而系統能精準記錄半小時的多人對話內容,並自動生成詳細文件,大幅提升效率。

鄭毅誠進一步演示,系統能根據醫患對話實時生成紀錄,並在完成醫療紀錄後,AI會即時基於病症提供治療建議,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及生活習慣等指導。若需轉介專科,系統可自動生成轉介信及建議相關化驗檢測。他強調,AI生成的報告及問診建議仍需經醫生或護士最終審核後才交付病人,但系統準確度極高,醫生僅需修改約4%內容。

現場亦展示了系統的「虛擬患者」功能,該模塊能模擬診症諮詢並提供即時AI反饋,虛擬病人會對問診過程進行評分,包括溝通技巧、病人參與度及專業性等指標,未來可應用於醫療培訓,甚至醫學教育領域,此模塊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SmartCare獲校內醫務所率先採用,這項為期六個月的先導計劃,預計將為校內逾1.5萬名師生及教職員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科大健康安全及環境處處長俞宗岱表示:「我們希望為教授團隊提供友善的環境試用科研成果,這是難得的機會將尖端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同時讓診所使用者共享這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