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莊程敏) 環境、社會與企業管治(ESG)已成為全球發展戰略及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香港更具備發展為區域ESG服務中心的獨特優勢。廠商會與品牌局連續第二年進行有關香港企業ESG發展現狀與動向的研究,發現3大重點:多線推進策略仍是業界主流、熱門措施集中於「S」與「G」領域及不同行業與企業類型推行ESG的策略存顯著差異。
建築工程業ESG實踐表現領先
研究調查對象為2025年首5個月內續簽「ESG約章」的其中328家企業,發現企業在約章中承諾未來一年推行的ESG行動數量雖較去年略降,但平均每個企業仍於三大領域(E、S、G)規劃7至10項措施,逾六成企業表示將於三方面同時推行多於3項措施。在「十大熱門措施」中,屬於S與G的措施分別佔5項和3項,E僅有2項。其中,與供應商、投資者及其他業務夥伴維持良好關係首次晉身未來一年擬推行的「十大熱門措施」。
另外,上市公司較傾向投資環保科技及設備,非上市公司則偏好無紙化等低門檻措施。建築工程業在多項ESG的實踐中表現領先於其他行業,例如減少碳排放及實施碳審計、推廣物料節省及循環再用,以及申請職安健等ESG相關認證及認可計劃。
調查又指,近九成回應公司表明對ESG的關注程度呈「顯著上升」或「上升」,逾八成回應公司指未來一年向ESG領域投入的人力、財力資源將「顯著上升」或「上升」;他們對行業風氣與社會氛圍的看法亦十分接近。許多回應公司表示冀望透過引入ESG元素來提升品牌和企業形象;驅使他們發展ESG的因素還包括探索新質生產力和未來路 向、改善經營績效、滿足商業夥伴的要求、應對法例及合規要求,以及配合消費者對 ESG 的重視。
倡加快建立ESG審核認可制度
研究團隊進一步向該批企業進行「香港企業ESG發展意向」問卷調查,獲321家公司回應,他們普遍認為香港企業的ESG發展尚處於探索階段,建議政府從標準建設、能力培育與資助支持三方面加強推動,包括:加快建立本地ESG審核與認可制度、促進與國際標準接軌;財稅方面建議提供利得稅雙倍扣除、資助非牟利機構與設立專項基金;同時應推動研究、教育與嘉許活動,制定適用於各行業的《中小企業ESG路線圖》,並設立「ESG數據資源中心」,建立行業化評價框架。政府亦應聯同業界,整合本港金融、會計、法律與品牌管理等優勢,拓展ESG專業服務,鞏固香港在ESG標準與能力上的領先地位。
品牌局主席陳家偉表示,越來越多香港企業重視ESG,關鍵在於將理念落實於日常營運與業務策略之中。本次研究揭示了業界「先行者」的實踐路徑,值得借鑑。他建議,中小企可由「見效快」的S與G措施入手,如無紙化、減碳行動等,以回應綠色轉型需求。業界亦可透過培訓、認證、標杆學習等方式,加強「ESG+品牌」協同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