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丟了」,在2025年盛夏的這天。其實,新浪博客的異常,早在2023年便已顯露端倪,那時起,不登錄,就無法窺見自己的頁面。只是心中存着一絲僥倖,未曾深想。直至前幾日,為查一份舊日資料,才驚覺它確乎是消散了,不由心緒翻湧,感慨良多。
2003年,我初涉網絡,餘暇流連「榕樹下」「紅袖添香」等頗負盛名的文學論壇,結識了一些文友。彼時,「博客」一詞尚顯陌生,眼見幾位文友相繼註冊,皆擁有了這小小天地,在朋友的引薦之下,我也註冊了「敏思博客」。在當時,敏思博客是內地最早一批非商業性的博客社區,它以濃郁的人文情懷為基調,吸引了無數渴望構築精神家園的書寫者。
敏思博客的可貴處,還在於背後有值守編輯,他們默默審閱,若覺文章精妙,便會點一枚「精華」,那藍寶石似的標識,看着便覺高貴,我在敏思博客裏,積攢了不少這樣的「精華」。2006年,因各種原因,敏思博客宣告即將關停,我隨眾人遷徙,在新浪博客安了家。這裏,許多作家已築起文字的小巢。勤奮的,每日更新一篇散文,更有甚者,還偏愛臨屏寫作,洋洋灑灑,一揮而就——到底是年輕啊﹗點開寫作框便直抒胸臆,何等瀟灑。
新浪博客功能繁複,可傳圖片、可存鏈接,一篇文章裏可嵌音樂,一經註冊,便擁有了自己的專屬空間,人們在此分享生活隨筆、旅行見聞、攝影作品,乃至專業洞見。它既是心緒的流淌之地,又是自我經歷的窖藏。同時,紙媒編輯們也活躍於此,與作者頻頻互動。一篇佳作,若被編輯慧眼相中,常會悄然發來私信:「這篇稿子拿走了哈。」一個「拿」字,意味着即將刊載於紙端,於作者自是一樁美事。我私認為,那實是編輯、作者與讀者間互動最為融洽的黃金時代。諸多優秀的作者、知名的媒體、皆在那時家喻戶曉,聲名鵲起。
我在新浪博客裏,設置了十多個類別,每一類,都有特別的收納,如「如歌行板」,記錄我的心靈點滴;「樣文樣刊」,將已發表的報刊樣稿拍照上傳,圖文排布得整潔雅致。點開分類,循着日期尋覓某份記錄,一目了然。它是我獨立的資料庫,萬能的儲藏室,每日輕點開啟,上傳我的「成績單」,樂此不疲。
我素來笨拙,寫作前,總得先在電腦桌面建個文件夾,一稿、二稿、三稿地細細打磨。初寫是粗坯,改一遍成二稿,再順順便是三稿,至此便不再更易。前兩稿也總捨不得刪,悉數保存。不出半年,便將電腦那點可憐的內存佔得滿滿當當。彼時電腦內存甚小,兩個硬盤相加不過數十G。每次開機,都像老牛拉破車一樣。後來發覺博客竟能存草稿,只消置個「私密文檔」,不點發布,他人便無從知曉。這樣的發現,令我欣喜,寫作的勁頭也愈發足了。
日久天長,那些隨手記下的吉光片羽,漸漸梳理成章,一一派上了用場。餘下些零散草稿,心想未必都有用場,便懶得多費氣力複製備分。得益於此法,我那2010年購置的電腦,竟也硬撐了數年,直至2016年方告退役。誰曾想,前年伊始,新浪博客便不再更新,繼而,非登錄者,連博客頁面也見不着了。兩年後的今日,為查資料再度登錄,結果大費周章,須得先下載新浪微博,再找到登錄入口,現出一個二維碼,用微博掃描方可進入。若無微博賬號,恐連門徑都難覓得,多虧它們,當初是與博客綁定在一起的。
只是,登錄了又如何呢?我的博客,存着2006年以來所有的發表記錄、圖片截圖、個人影像、電子鏈接……如今,除了文字能看得到,裏面的截圖、照片,盡皆失效。幾番經歷博客關停,人也生了惰性,不復當年初開博客時的熱情。面對積攢了十幾載的資料,心頭愁緒縈繞,硬着頭皮登錄過一回,便再不觸碰。原來,網絡是存不住記憶的。它的盈利之道、用戶所求一旦變遷,這方平台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平台失去了活力,自然也就湮滅了存在的意義。互聯網的浪潮奔湧得太快,今日最炙手可熱的所在,明朝或已成為遺忘的荒隅。
可文字裏到底藏着溫度:那是寫給自己的獨白,是留給歲月的便簽,縱使永不見刊,也在落筆的剎那,完成了它的使命。所幸,寫作的真義,原不在於被千萬人矚目,而在於讓自己曾借由的文字,與這個世界,認認真真地對話過。博客的時代也許是結束了,但對曾經使用它的寫作者來說,它承載着許多美好的記憶。那些秘藏於心的溫潤、投向世間的善意,化作一個個美好的句子,如不經意撒落的星火,早已悄然落進每一個讀者的心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