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7月27日逝世,行政長官李家超對胡鴻烈逝世表示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胡鴻烈一生最為人稱譽的,是在1971年與夫人鍾期榮一同創辦樹仁書院,成為香港私立大專教育先驅,逾半世紀的春風化雨,令數以萬計青年人接受到高等教育,成為社會棟樑。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教育是推動青年人向上流動、幹事創業的重要一環,香港社會要借鏡胡鴻烈一生奉獻教育的精神,積極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培養充滿幹勁才華滿溢的青年,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各行各業急需人才,然而當時專上教育學位奇缺。身為大律師的胡鴻烈與夫人鍾期榮,為了讓更多青年升讀大專,花盡積蓄創辦了樹仁書院,胡鴻烈擔任校監,鍾期榮任校長。在缺乏公帑資助下,營辦私立大專甚為艱難,胡鴻烈與夫人鍾期榮甚至要在個人開支左支右絀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並一直堅持四年學制。經過35年的奮鬥,2006年樹仁通過特區政府審批,升格為香港首間私人創辦的大學,為樹仁以至本港私立大學教育發展揭開新篇章。
胡鴻烈披荊斬棘、為實現「立德樹仁」的理想奉獻一生,骨子裏更有一股中國知識分子的風範,他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過:「我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愛國家、愛社會、愛生命。我只要對青年有所交代,對國家有所交代就行了。」胡鴻烈夫婦2007年獲頒「感動中國人物」獎項時,受到如此評價:「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 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悼念胡鴻烈時,亦稱讚胡鴻烈培養仁德兼備的學生,其教育理念與熱誠惠澤世代學子,實乃教育界的典範。無可否認,育人工作任重道遠。向學生灌輸知識,只是教曉他們謀生本領,要同時培養學生擁有品德高尚、胸懷大志、迎變求新的內涵,方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得以健康發展、貢獻社會。
當前世界環境複雜多變,香港要在由治及興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同時也要以堅定信心,破除障礙達成目標。胡鴻烈帶領樹仁在陡峭的山坡地上建成學習與生活康樂設施兼備的校園,體現了在困難中識變應變求變的智慧;他不遺餘力貫徹「敦仁博物」校訓培育人才,至今碩果纍纍,也為學生力爭上游、攻堅克難樹立了典範。當今香港正向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目標奮進,既要積極充實本地人才庫,也要廣招各方青年來港就讀,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教育界須傳承胡鴻烈傾盡精力創辦和營運樹仁大學的熱誠,秉持育人初心,不懈引導學生德才兼修,自強不息突破挑戰,認真幹事創業成就夢想,令香港未來人才濟濟,推動社會繁榮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