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見那屍橫着長白山,血流着黑龍江,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90年前,一曲由中共黨員田漢與聶耳共同創作,沉鬱、悲壯的歌曲《告別南洋》很快在華僑團體中傳唱開來。這首歌表達了海外華僑對祖國飽受侵略的悲憤與抗戰的決心。中共在抗戰中最先重視並進行華僑抗戰動員工作,通過多維舉措凝聚華僑力量,闡明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使得大量僑胞投身加入為民族求生存的歷史洪流之中。華僑史專家、雲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林少川指出,華僑分布於世界各地,能在國際上廣泛宣傳中國抗戰,爭取國際輿論支持;經濟實力較強,可利用商業網絡採購戰略物資等優勢,在抗戰中,能夠起到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1942年2月17日上午九點,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多雲天氣。一名衣衫襤褸的中國姑娘,肩挑柴擔,裝作若無其事地接近了位於沙田觀音山村和芙蓉別村間山谷中一個廢棄的炭窯。「朋友、朋友……」姑娘放下擔子,一邊呼喚,一邊移開用於掩蓋洞口的偽裝,然後爬了進去,又將偽裝重新整理後,開始對藏在炭窯中目瞪口呆、已於空襲行動中被日軍擊落六日的克爾用流利的英語交流。
「你是那個美國飛行員嗎?我的上司派我來幫你的,請把你的名字寫在這片紙上,你傷得有多重呢?你有食物嗎?現在我們還不能冒險把你帶走,但你在這裏是安全的。不過白天你千萬不要外出,日本人正在山谷搜索,你有槍嗎?那好,幾天內會有人找你的。」一連串的提問,讓克爾有些應接不暇。隨後,姑娘於洞口勘察了好一會,才小心離開。
克爾在這日的日記中記錄說,「我坐下,感覺到很驚訝,這麼一個機警的姑娘,肯定不是一個村姑吧?」
克爾的直覺很準。這名姑娘是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暗邦的歸國華僑李兆華,此時她正接受港九大隊西貢區委的任務,隻身前來接應準備營救的美國飛行員。
1939年5月,剛剛15歲的李兆華與六名同胞一起在240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參加了由馬來西亞僑領官文森出資組織的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文森隊」,到抗日前線慰問由中共領導的廣東抗日游擊隊。慰問結束後,她選擇留下參軍,這一「留」便是一生。
棄回頭紙 華僑組隊入東縱
「文森隊」並非唯一一支華僑回鄉服務隊。深圳市坪山區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蘭峻舉例說,1939年3月南洋惠僑救鄉會主席黃伯才、廣肇會館主席張郁才兩位僑領出資組織了第一個回鄉服務隊,命名為「兩才隊」。南洋惠僑救鄉會組織的「吉隆坡隊」「加影隊」等一批批華僑隊伍相繼回國參加抗戰。「在這些隊伍中,73人的『吉隆坡隊』規模最大,隊長黃煒然帶領隊員為表抗日決心,大多未領取重回馬來西亞的入境『回頭紙』。」蘭峻說,不少南洋惠僑救鄉會會員被編入東江游擊隊。
《南方日報》和中國新聞網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從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先後有1,000餘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參加中共抗日武裝。
600僑胞經香港八辦赴根據地
國共展開第二次合作後,廖承志以主任身份奉命籌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1938年1月,香港八路軍辦事處以粵華公司作為掩護建設成功,開始組織華僑青年回國抗戰事宜。而隨着中共在香港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設立,愛國華僑除「就近」參加了東江抗日武裝外,亦有大量人士選擇去向延安,並於延安建立僑團,負責對接華僑海外宣傳和募資捐款等工作(見上表)。
據《學習時報》轉載周雲、尚偉《抗戰風雨中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一文披露,自1938年至1939年,經香港「八辦」介紹轉運去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港澳華僑青年和專業技術人員就達600餘人。 他們中有不少人後來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骨幹力量。
另據中共湖州市委統戰部相關資料顯示,九一八事變後,根據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統計,截至1940年,海外華僑組織大型救國團體649個;抗戰時期全球共有3,900多個各類華僑社團,其中900多個專門從事抗戰工作。
此外,中共及其相關組織還發動海外華僑社團和僑報刊物,共辦救國募捐、演講巡迴、藝術匯演等宣傳運動。出版各類僑報135種,使抗戰輿論形成合力,成為中共對日統一戰線的重要補充。
抗戰中的中共僑務工作
1.揭露日本侵略東北
1932年8月27日 具共產國際和中共旅德黨團組織、留學生團體背景的歐洲華僑反帝大同盟與德國華僑反戰大會6名代表出席荷蘭世界反戰大會,揭露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實。
2.率先號召華僑抗戰
1935年7月至8月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於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草擬《八一宣言》,首次以中央名義公開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1月28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號召華僑及一切抗日團體與黨派共赴國難。
3.籌建香港八辦
1938年1月 香港八路軍辦事處籌建成功,為華僑回國抗戰,建立了通道。至1939年經香港「八辦」介紹轉運去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港澳華僑青年和專業技術人員達600餘人。
4.首個延安僑團
1938年底 延安第一個華僑團體——陝北公學分校華僑聯誼會成立,印尼歸僑張國堅任主任。
5.東縱吸納華僑入伍
1938年至1941年 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約1,000餘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加入中共東江抗日組織。
6.回國服務團延安辦
1939年7月16日 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安辦事處成立。馬來西亞歸僑彭士馨、黃國光、李文觀分任總幹事、負責組織、負責勸募;台胞馮志堅任秘書長、台籍印尼歸僑楊誠(楊繼誠)負責宣傳。
7.延安救國聯合會
1940年9月 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成立,加強與海外僑胞聯繫與宣傳、組織華僑參與抗戰、開辦毛織廠與製藥廠,參與邊區經濟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