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在延安。 資料圖片
●陳嘉庚在延安受到各界民眾歡迎。 資料圖片

1940年5月,僑領陳嘉庚一行回國,在重慶獲國民黨特批8萬元經費宴請與千人迎接的高規格接待。及至延安,他親眼目睹共產黨官場清廉、百姓安居,截然不同的政治氛圍與重慶的腐敗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加入中共的華僑們雖然生活簡樸得近乎貧困,但飽滿的熱情與精神面貌,令陳嘉庚印象深刻。

華僑學生展中共平等

在得知國民黨當局奢華宴請時,深感不適的陳嘉庚在報章刊登啟事,強調抗戰艱難,應節約應酬,令蔣介石大為難堪。陳嘉庚又在回憶錄中回憶赴毛澤東之約時說:「南洋女學生來,無敬禮便坐,並參加談話,絕無拘束。又一男學生來亦然。少頃集美學生陳必達來亦如是。余乃知平等無階級制度……筵僅一席設於門外露天,取一舊圓桌面置方桌上,已陳舊不光潔,乃用四張白紙遮蓋以代桌巾……」

在赴延安前,陳嘉庚亦曾聽聞延安人民生活困頓、百姓資產被充公、男女混雜無人倫種種傳聞,心情頗為忐忑。但及至返新加坡時,陳嘉庚激動地對兒子陳國慶說:「余此次勞軍經延安所見,深感中國有希望了!」

人民網黨史頻道《「中國的希望在延安」——華僑領袖陳嘉庚1940年訪問延安始末》一文指出:在延安考察後,陳嘉庚的政治立場發生重大轉折,亦促使他將南洋華僑捐贈的大批軍需和醫療用品送往延安。

建國後,陳嘉庚定居內地,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千餘華僑機工戰後留守續發熱

抗戰勝利後,南僑機工張金炳也選擇留在了內地,並以一己微薄之力,參與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抗美援朝期間,在昆明會計學校教書的張金炳,全數捐出半年工資用於購買戰機。「當時奶奶說家裏揭不開鍋,去鄰居家借米時直掉眼淚,但爺爺說『國家是大事』。」

抗美援朝後,張金炳考入廣西農學院。張華在爺爺的自傳中得知,張金炳讀書的思想動機就是一個「農」字。「他親眼看到解放前的中國糧產不足,立志要學農報國。」張華說,後來張金炳研發的「湘桂—59式」水稻收割器,至今仍在老家的田裏轟鳴着。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結束後約有約1,200名南僑機工在日本投降後分三批輾轉返回東南亞各地,剩餘約1,000人選擇留在內地,在政務、教育、經濟、外交等領域繼續服務新中國和華僑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