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抗戰遺址:「替他們對每個來這裏的人說一句:謝謝!」
夏日的午後,陽光透過樹枝斑駁地灑在雲南保山龍陵縣的土地上,松山抗戰遺址遊客中心門前,一名老人穿戴整齊地坐在座椅上,不停地和遊人們打招呼。人們從這裏走過,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與老人合影,走近了才看清,老人帽子上的幾個字格外醒目:「中國遠征軍」。他是廖沛林,一名81年前在這裏參加戰鬥的老兵。
202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這天,廖沛林將迎來他的百歲生日。81年前,廖沛林隨中國遠征軍參加松山戰役負傷離開戰場,而他的許多戰友卻永遠留在了松山;81年後,他從四川老家跨越1,200公里遷居松山,他說:「我要和我的戰友們在一起,我要替他們對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說一句:謝謝!」●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雲南龍陵報道
「我是四川人,1944年參加松山戰役,這裏有我的戰友們,我現在又回來了,回來跟他們在一起。」自從今年4月遷居到松山住下,廖沛林幾乎每天下午都準時來到遊客中心。
發生在1944年6月至9月的松山戰役是滇西反攻的核心戰役。軍事上攻克日軍松山據點,打破滇緬公路封鎖,恢復中斷兩年的援華物資通道,為收復滇西重鎮掃清障礙;戰場態勢上,扭轉滇西戰局,迫使日軍轉入被動防禦,配合盟軍在中緬印戰區的反攻。中國遠征軍以慘烈代價全殲據守日軍,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也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極大地提振了全國抗日士氣。
一別71年:再見只剩雕像
參加松山戰役時, 廖沛林擔任報務員。直到今天,他都清晰地記得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強渡怒江時的情形。在6月初松山戰役時,他的背部和手臂被一顆炸彈炸傷,報話機也被炸爛了,當時就昏迷不醒,等他再次醒來,手臂和背部的彈片已經取出,做了排毒等處理,前線救治條件有限,自己還能走,他便掛着繃帶往昆明走,走了一個多月才走到昆明,後來就回到了老家。
這一次離開,一別就是71年。2015年,廖沛林終於有機會來到松山祭奠長眠於此的遠征軍將士,看到將士們的雕像,廖沛林紅了眼眶……從那時起,遷居到松山,和兄弟們在一起便成了老人的心願。在此後的十年間,每年到了清明祭祀的日子,廖沛林都會來到松山,從未缺席。
定居松山:餘生和兄弟相伴
2025年4月,在志願者的幫助下,老人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從四川老家驅車1,200多公里,終於來到了松山的新家。
時隔81年,廖沛林定居松山,這一次他說他不走了,餘生和曾經一起的兄弟相伴。
7月16日下午,香港文匯報記者和廖沛林一起再次來到遠征軍雕像群,每走到一位老兵雕像前,廖沛林駐足,慢慢抬起微微顫抖的手,一一敬禮!
老人的出現一下子引起了遊客們的注意,「爺爺,能和您合影嗎?」「請幫我和老英雄拍張照」……大家紛紛圍攏到廖沛林身邊。廖老一一和大家拍照,剛才還肅穆的表情露出了微笑。廖沛林的女兒在旁邊說,有人願意聽他講戰爭的經歷,他最開心了。
「老爺爺,送給您」,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拿着自己的零食跑到廖沛林身邊,廖沛林彎下腰接過孩子的禮物,道了謝,接着,他起身對所有人說了兩個字:「謝謝!」在場的人都懵了,不明白老人為什麼要謝謝他們。
在大家的注視下,廖沛林提高音量說到:「來到這個地方的,都是愛國的同胞們,你們來看望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聲,為什麼?因為他們都不能說話了,我,要代表我的兄弟、戰友,感謝你們!感謝你們來!」
百歲心願:抗戰史傳後世
從南京帶着孩子來到松山的陳先生聽着老人的話,肅然起敬,他激動地對廖沛林說:「老英雄,是我們應該謝謝你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在女兒的攙扶下,廖沛林準備離開雕像群,突然,他停下腳步,望着遠山輕輕地說:「每次來到這裏,都是悲傷,1944年這個時候,正是戰鬥激烈的時候,屍橫遍野,很多戰友就這麼倒下了……」,老人深吸一口氣接着說,現在看到這麼多人來松山看望戰友們,很是欣慰,自己9月就100歲了,「我的心願就是,希望把抗戰的歷史講給更多人聽,希望大家能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希望每個人都忠於自己的國家,忠於自己的民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