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行政長官將於今年9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特區政府已於上月16日開始展開公眾諮詢,並將舉辦逾40場諮詢會,聽取各界對施政報告和香港整體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香港應在去年公布之《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的文創產業相關發展意向上再接再厲,強化香港國際文化創意之都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展,並以高度專業化和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雙贏共收,推動文創產業品牌集群效應,在全球化時代為香港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化從來都是貫天地、通今古的事業,文創產業更是一個以創意為核心,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整合文化資源,開發知識版權並形成高附加值、高就業率、高外匯收入和高增長的新興產業群,具有強融合性、高滲透性和輻射力。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發展文創產業本身便具有獨特優勢。
完善文創產業業態
首先,香港是中國近代史的奇跡,是華人社會第一個基本進入現代化之地。香港在過往發展過程中分階段累積了現代化經驗,形成一套完整的現代社會秩序,最能體現中華文明新舊交融、古今糅合、東西兼容的特色。
其次,香港是一個文化奇跡,有着既不同於傳統中國文化,又有別於近現代西方文化的特殊規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的現代化,因此香港的現代化成就,既是國家寶貴的物質財產,也是重要的精神財產,能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再者,回歸祖國28年來,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其與20多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更通過舉辦各種國際活動、構建多元文化平台、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及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有效促進了全球文化的互動交流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香港文創產業在2022年增加價值約1,221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4.5%,就業人數超22萬人,佔總就業人數6.1%;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和古董貿易總額達至1,055億港元。最近十年,香港對文創項目的軟硬件支持也由每年41.5億元增至73.1億元。香港文創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本土經濟新的增長點,未來有條件進一步完善文創產業業態,發展前景廣闊。
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香港要將文創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國際文化創意之都與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形成由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內,眾多關聯企業及支撐機構組成的區域性產業集群,從而促使無形資產集聚價值最大化。
在全球範圍內,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創意產業已具特色發展路徑,荷里活模式、紐約SOHO藝術區、百老匯戲劇區等典型案例印證集群發展的區位特徵。中國內地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特色集群,其他二線城市也以「文旅+N」為品牌,實現歷史資源、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區建設為協調統一的產業集群,滿足遊客「吃、住、遊、購、娛」全過程,有效發揮帶客流、促消費、強傳播的綜合效應,並對周邊商圈形成正向溢出效應。
香港作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其絕對優勢在於「一國兩制」、「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所賦予的現代性和國際性,以及「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不過,比較內地和亞洲周邊地區,香港不僅物價高昂,餐飲住宿等消費價格亦長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不足以讓國內外大批量遊客因單一場文化盛事或活動而在港停留幾日。尤其在當下大灣區「一小時便捷生活圈」,毗鄰城市的遊客一般都參加完活動即過關離港。
因此,香港文創產業的發展願景,首先應圍繞高端產業集群,精準客戶定位,圍繞核心群體,構建高端市場根基,吸引東南亞國家及世界高收入階層來港,一是互鑒共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文創消費及投資文化創意衍生品,如文物證券、文創穩定幣等。其次,是要深度融入大灣區發展,在類同文創活動上形成城市聯動,將其串成一個多層面的節目群,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有效聯結文創機構
在這方面,香港不僅自由開放、政策透明,資金、資訊、人才及商品自由流通,重視知識版權保護,法規全面靈活,還擁有其他軟硬件優勢。從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文化中心等各類文化機構,到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各種博物館,以及佳士得、蘇富比等全球頂級拍賣行,都是世界一流場館、設備及硬件設施,還有藏品、展示、管理等方面軟實力;更具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同時,香港還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自行制定文化政策,能以合適的身份參與對外事務,繼續在文化體育領域與各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香港創建世界一流的國際文化創意之都與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將大有可為。
香港文創產業發展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的重要體現。未來怎樣在文創產業集群的國際高端發展路徑上活化巧用、融匯創新,是關鍵之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