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4月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對半導體發起產業調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周日(7月27日)宣布,將在兩周內公開調查結果。分析指出,此舉料將觸發美國對半導體加徵關稅,將衝擊全球供應鏈。

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揚言對進口芯片徵收25%關稅,商務部兩個月後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展開半導體調查。這項調查涉及範圍廣泛,例如矽晶圓等芯片零組件、芯片製造設備及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商務部着眼「提高國內半導體生產能力的可行性」,以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還有為了保護國安,是否有必要實施關稅等額外貿易措施。

車價或上漲逾7800元

在特朗普周日會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美歐達成貿易協議後,盧特尼克向媒體表示,歐盟願意與美方協商廣泛貿易協議的關鍵因素之一,正是這項半導體國安調查,歐盟希望「一舉解決所有問題」。

特朗普威脅對芯片實施25%關稅後,要求對芯片豁免關稅的聲音不斷,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5月估算,25%的芯片關稅一旦生效,首年將使美國經濟增長下滑0.18%,持續加徵關稅10年,美國累計國內生產總值(GDP)損失將達到1.4萬億美元(約11萬億港元)。此外,在半導體成本增加25%之下,車價可能會直接上漲最多1,000美元(約7,850港元)。ITIF推算美經濟萎縮所損失的稅收,將大於關稅收益。

ITIF還表示,半導體成本的增加,將提高訓練人工智能(AI)模型的成本,削弱美國在AI領域的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將持續大力補貼AI與半導體產業,令中國企業能在不受相同成本限制下擴展AI實力,有機會取得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