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耀輝(義覺)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 (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火」,在遠古時期具有神聖的意義,能煮熟食物,減少生食所帶來的疾病風險;提供熱源,讓人類在寒冷的環境中生活;同時也帶來光明,抵禦猛獸的威脅,拓寬人類生活空間。在希臘神話中,文明開啟的最後一條鎖匙,正正便是「火」,卻被神王宙斯拒絕賜予人類,直至泰坦神族普羅米修斯偷盜天火,帶到人間,開啟了希臘文明。可見,「火」的發明與使用又被視為文明開端的關鍵。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我國自古重視祭祀,先民因見嬝嬝青煙在焚燒草木後,升騰至天,宛如與上天溝通,故便開始了祭祀,「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如今,有文字學者透過研究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深入了解上古祭祀文化。其中,「燎」一字的構形本意為「木柴被架着燃燒」,在《說文解字》中便提到:「尞,柴祭天也。從火從眘。眘,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展現了焚燒柴木以祭天的含義。此外,還有「祡祭」與西周時的「禋祭」等,均是透過燃燒的煙氣表達對天的崇敬。唐代《通典》更提及:「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皆貴氣臭,用以降神。」當中的「臭」即香氣,指周代「燔柴」時重視焚燒所生之香氣,以此溝通神靈。
而「燒香」一詞則見於秦漢時期,《易林》中載:「秦失嘉居,河伯為怪。還其銜璧,神怒不佑。織組無文,燒香不芳。」意指秦始皇已失天命,燒香而無香氣,無法感通神靈。而這也是現階段最早明確提到「燒香」作為祭神方式的文字紀錄。
道教燒香及其宗教作用
道教創立於東漢年間,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不僅承襲了上古祭祀的傳統習俗,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與深化。道經《登真隱訣》中記載:「香者,天真用茲以通感,地祇緣斯以達言。」又有《祝香神咒》提到:「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表達出仙境雖難通,但虔誠之心可將「香」為信物,溝通仙聖。因此,在道教科儀中,道長會先在「九磬九魚」的魚磬聲中整肅心情,凝神專注後,遂徐步走到壇前,向仙聖誠心上香,象徵以清香搭建人神間的橋樑!
除了作為科儀的重要一環外,燒香也是道教個人修煉的輔助工具之一。香氣能幫助修行者放鬆心情,凝神專注,進而提升修煉的效果。《三國志》中便記載了東漢末年的琅琊道士于吉「立精舍,燒香讀道書」。
現代環保參神
然而,隨着歲月流傳,人們對燒香逐漸產生誤解,許多善信認為香支愈大、香火愈旺,便愈顯誠心。然而,道經明確指出「心假香傳」,重點在「心」,而非「香火」。實際上,只要誠敬在心,僅需心香一瓣,便可感動神明。
此外,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環保意識的提升,研究發現,焚香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煙霧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可能對人體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2007年,我被委任為嗇色園董事會主席後,便積極推動「綠色廟宇」的理念。尤其是在2008年新春前,於黃大仙祠正式實施了「禁攜元寶及大香政策」,並隨後提出「九支清香參神」的政策,提倡以簡約而環保的方式參神。近年,本園更設計並應用了創新環保香爐,利用科技手段有效減少香燭燃燒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同時,我們也積極推進道教文化教育,讓大家明白「敬香不在多,心誠則靈」的道理!
燒香文化流傳千百年,是中國傳統宗教與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着環保意識的覺醒,我們必須正視焚香對環境與健康可能帶來的影響。因此,通過推動「綠色廟宇」的建設與普及正確參神的觀念,我希望讓「敬香」文化得以在現代社會中健康延續,不僅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融入現代環保理念。更重要的是,重新弘揚道教「誠敬」的核心精神!
評論